了解清朝的历史,首先从了解东北的地理环境开始。在古希腊和近代的欧洲都有许多学者提出过“地理环境决定论”,认为一个地区的地理环境决定该地区的文明发展进程和历史演化。我虽然不完全赞同此观点,但是也承认地理环境在人类历史的演化中有基础的作用。
我们所说的东北,也就是北到外兴安岭、南到山海关、东到库页岛、西到大兴安岭或者呼伦贝尔草原的广大地区。我们常常以“白山黑水”来代指东北地区,白山是指东北最高大的山脉——长白山,黑水是东北最大的河流——黑龙江。除了长白山之外,东北还有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外兴安岭等重要的山脉,他们基本成为了东北民族的发源地。除了黑龙江之外,东北还有辽河、鸭绿江、图们江等河流,这些河流也孕育了多个民族。
东北气候最佳的地区当属于辽宁,这里的纬度较低,处于暖温带,适合农业的开发。历代的中原王朝都会将辽宁作为经营东北的桥头堡。早在战国时期,燕国就在辽宁设置了辽东、辽西二郡,一直延续到了秦汉、魏晋。唐朝时期,又在辽宁设置安东都护府,以羁縻周边的高丽、新罗、契丹、渤海等民族。辽金时期,辽宁一带成为了北方重要的统治中心,二代的东京都设置在了辽阳。到了元朝,便在此设置辽阳行省。明朝在继承其疆域,在辽宁设置了辽东都司。
长期的移民开发,使得辽宁成为了一个成熟的农耕地区,也是汉族长期生活的地区。从文化上来说,辽宁就是传统的“汉地”地区。汉文化也以辽宁为据点不断向周边的西辽河、黑龙江和朝鲜半岛辐射,使得东北亚形成了一个汉文化圈,历史上属于这个圈子的政权有朝鲜的新罗、高丽、李朝,东北的渤海、辽国等。
大兴安岭到辽河上游是东北游牧民族的发祥地,这里已经深入东亚大陆,太平洋而来的水汽已经难以到达,因此这里降水较少。大兴安岭是一座高大和绵长的山脉,它挡住了太平洋而来的大部分水汽,使得蒙古高原变得更加干燥。在大兴安岭东侧是无边无际的林海雪原,大兴安岭东侧则是漫无边际的草原,也就是呼伦贝尔大草原。
大兴安岭和呼伦尔贝尔草原是东胡系游牧民族的摇篮,有许多古老的民族曾在此生活。人们在大兴安岭一带发现了30个石器时代的岩画点,一共发现了岩画2000多幅。这些丰富多彩的岩画或是日月星辰,或是山川河流,或者虎狼猪鹿,或者是歌舞盛会,这是大兴安岭古民族的生活和信仰的影像。
大兴安岭茂密的森林资源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木材和食物,而呼伦贝尔大草原则成为东胡民族的牧场。呼伦贝尔草原是世界最优美的草原之一,这里有3000多条河流纵横交错,500多个湖泊星罗棋布,可谓“水草丰美”。春夏之际,草长莺飞,野草像地毯一样铺在了大地上,肉眼无法看到边际。野花点缀在其中,其颜色让人眼花缭乱,其幽香使人陶醉。牧民们从四季在此放牧,马牛羊成群。
有了呼伦贝尔大草原,这里的民族就能够发展壮大。他们会骑着壮硕的马匹,驱赶着成群的牛羊向周边扩散,扩张自己的牧场。一旦蒙古高原有变,他们就会趁机西进占据整个漠北,并建立一个强大的汗国。一旦自己遭到威胁,他们就退守大兴安岭,凭借这里险要的地形、茂林的森林和敌人周旋。
匈奴强盛之时,曾击败东北的东胡民族。其中一支东胡民族便退守大兴安岭,发展成为了鲜卑族。当匈奴衰微之际,鲜卑族就西迁呼伦贝尔,尽情享用着水草丰美的大草原。考古学家已经在呼伦贝尔一带挖掘出了大量的鲜卑墓葬,可见这里的确是鲜卑族的摇篮。东汉以来,鲜卑强盛起来,他们不仅占据了大漠南北,还实现了入主中原。
大兴安岭
入主中原的鲜卑族最终融入了汉族,但是还有许多鲜卑后裔还生活在大兴安岭和呼伦贝尔,他们被称为“室韦”,他们还保持着鲜卑人原始的经济和生活。这些室韦“无君长,不相总一”。由于突厥时常侵犯,他们只能在大兴安岭的森林中转战、繁衍。其中捏古思、乞额两个部落掌握了冶铁技术,并走出了森林,向呼伦贝尔草原迈进,发展为了蒙兀室韦,也就是蒙古。蒙古人在呼伦贝尔草原壮大,他们最终统一了大漠,并征服了大半个亚欧大陆。
辽河上游的降水不及辽河下游,因此这里的农业不太稳定,这里的民族只能是半农半牧的民族。早在6000年前,东北的先民就在此创造了辉煌的红山文化,这是一种典型的农耕文化。后来,亚欧大陆的气候不断干燥起来,辽河上游的居民也就是逐渐从事畜牧业了,这里也成为了游牧民族的发祥地。当然,农业并未完全在辽河上游消失,辽河之水还能给周边的绿洲提供水源,这里也会出现一些城池。
契丹:从西辽河兴起
辽河上游原本是东胡民族的聚居地。匈奴击败东胡后,东胡瓦解,其中乌桓一支继续在此生存。两汉魏晋时期,乌桓要么南迁融入了汉族,要么成为了鲜卑的一部分。当拓跋鲜卑入主中原之后,此地的乌桓、鲜卑等民族就融合为了契丹、奚等民族,史称“东北二藩”。唐朝衰亡后,契丹族就统一了周边族,建立了强大的辽国。辽国灭亡后,西辽河的契丹族就融入了蒙古族之中。在明清时期,生活在此地的蒙古族开始有朵颜三部,后来有喀喇沁部、土默特部、蒙郭勒津部和科尔沁部等。
大兴安岭以东,公主岭以北则是东北的腹地,其面积达到了200万平方公里。这里的气候太过于严寒,向来被中原王朝视为“苦寒之地”。这里森林、沼泽密布,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因此东北虽苦,但是少有饿殍之人,这里的赫哲族有谚语“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当然,这种原始的经济不可能养活太多的人口,因此东北在古代一直是地广人稀之地,直到上世纪50时代,人们还管这些地方叫做“北大荒”。
三江湿地
由于气候严寒,这里平坦的土地长期没有得到开发,农业发展十分原始,这里的民族就必须依靠渔猎来补充食物。他们每天几乎都要到树林中去打猎,射箭成为了东北男子必备的生活技能,这些技能很快就能够转化为军事技能。也因为这里社会总体落后,使得这里的人们养成了吃苦耐劳的气质,他们的战斗力十分惊人。著名的肃慎、靺鞨、扶余、高句丽、女真、满洲、索伦等战斗力惊人的民族都发源于此。
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说,古代的东北是非常安全的。东北的东边是大海,没有海上来的威胁,就连倭寇也不会侵扰这块土地;在北方,这是漫无边际的西伯利亚,这里地广人稀,生活在这里的民族基本都是从蒙古高原或者东北迁徙而去,他们对南方几乎没有什么威胁;其西部则是蒙古高原,蒙古高原的游牧政权最东一般只能控制大兴安岭一带,无法深入东北腹地,况且许多游牧政权恰好就是东北的民族西进建立的。在南边,中原王朝最多到达公主岭就停止前进了,严寒的气候让农耕王朝无法进入推进。
当东北的民族崛起后,他们就能够轻而易举地突破这些山川地理的屏障,进而进攻蒙古高原和中原汉地。总体而言,东北就是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地方。
但是东北各民族在内部的争斗也是非常残酷的。在这些山林中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寨子,他们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他们往往因为一些小事就发生战争,而最初的战斗只是几十人甚至几人参加。如果战争持续下去,必然会有一个强悍的部落统一周边并成为一支实力不可小觑的民族。
在唐朝时期,这里的靺鞨人就建立了武力充沛的渤海国,该国不仅统一了东北大部分地区,还和唐朝进行了多次战争,多次击败了唐朝的军队。北宋末期,东北的完颜部统一了女真各部,随后迅速消灭辽和北宋,入主中原。而明末,女真族再次崛起,建立了后金,也就是清朝的前身,并实现了统一全国。
东北就是一个炼狱,能够从炼狱中胜利的民族,那都是世界民族之林中的佼佼者。一旦他们统一了整个东北,那么他们就能够将以秋风卷落叶之势来席卷整个北方,甚至建立全国性的帝国。历史上的鲜卑、契丹、蒙古、女真、满洲都是从这里走出,最终改变了亚欧大陆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