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中有这样一则故事说,有个宋国人在大街上游走,见到了别人扔掉的废的契证,回到家后把它小心地收藏起来,还暗地里数它上面的刻齿有几个。他高兴地告诉邻居:“我发财致富的日子指日可待了!”(原文:宋人有游于道,得人遗契者,归而藏之,密数其齿。告邻人曰:“吾富可待矣。”)是不是你也有过一些执着的念头,明明是一件很没用的东西你却当做宝贝一样。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归根结底还是你心中的“贪”字在作怪。



《列子》中还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齐国有一个想要金子的人,(有一天)清早,他穿好衣服戴好帽子就到市场上去。他去卖金子的地方,趁机抢了店主的金子离开。衙役把他逮住了,审问他:“人都在那里,你抢别人的金子,这是为什么?”齐人回答他说:“我抢金子的时候,没有看见人,只看见了金子。”(原文: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适鬻金者之所,因攫其金而去。吏捕得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对曰:“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金钱大家没有不爱的,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然而故事中的这个齐国人确实利令智昏。回到当下那些贪官污吏那个不如齐人一般,只见金钱目无法纪。那些诈骗分子、坑蒙管骗的小商小贩个个如同齐人一般。看过之后大家想想你是不是也是那个齐人,或者心里正住着一个齐人呢。



还有一个这样的故事:白公胜恩谋作乱,散朝后站在那里,倒拄着赶马用的马刺,马刺的棰针向上穿透了脸颊,血流到地上也不知道。郑国人听到这事后说:“连脸颊都忘了,还会有什么不忘掉呢?”意念明显地倾注于某一点时,他走路碰到了树桩或地坑,脑袋撞到了树干,自己也觉察不到。(原文:白公胜虑乱,罢朝而立,倒杖策,錣上贯颐,血流至地而弗知也。郑人闻之曰:“颐之忘,将何不忘哉?”意之所属著,其行足踬株埳,头抵植木,而不自知也。”)。你是不是也是白公胜呢?为了某件事看不清眼前的路,即使已经鲜血淋漓也没有发现。如果你是及时放下吧,不要做一个连脸都忘记了的白公胜。

还有个故事叫“疑邻盗斧”,故事是这样的:有个人丢失了一把斧子,怀疑是他邻居家的孩子偷了,看那个孩子的走路,像偷斧子的;脸色,像偷斧子的;说话,像偷斧子的;动作态度无论干什么没有不像偷斧子的。不久他在山谷里掘地,找到了那把斧子。过了几天又见到他邻居家的孩子,动作态度便没有一点像偷斧子的人了。(原文:人有亡鈇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鈇也;颜色,窃鈇也;言语,窃鈇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鈇也。俄而抇其谷而得其鈇,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鈇者。)信任是多么的重要,在生活中你是不是怀疑过别人,如同这个丢斧子的人。遇到事情要好好想一想,也许你的疑心的错误的呢。万一疑心生暗鬼,做出一些不恰当的事情来可是追悔莫及啊。



同样是信任的话题《列子》中还有一个这样的故事:一个人家有棵枯死了的梧桐树,他邻居家的老人说枯死了的梧桐树不吉祥,那个人惶恐地把梧桐树砍倒了。邻居家的老人于是请求要这棵树当柴烧。那个人很不高兴,说:“邻居家的老人原来仅仅是想要我这棵树当柴烧才教我砍倒树的。他和我是邻居,却这样陰险,难道可以吗?”(原文:人有枯梧树者,其邻父言枯梧之树不祥,其邻人遽而伐之。邻人父因请以为薪。其人乃不悦,曰:“邻人之父徒欲为薪而教吾伐之也。与我邻,若此其险,岂可哉?”)一个问题你是选择相信邻人父亲是好心提醒呢,还是选择邻居家是缺柴火编造故事的呢。如果你选择前者,你就不会有故事后边的伐树人的怒火。选择后者你会怎样呢,也许你会产生无限的烦恼。如同现在一句流行语一样“你瞅啥,瞅你咋地”,如果你无疑心你会去问你瞅啥吗?本来枯萎的梧桐树已经没有用处了,你何必在意邻居家父亲来要柴火呢。郭冬临小品里有句台词“你心里阳光点,冲动是魔鬼”,其实有时候心里阳光点没什么不好,不要让你的心里出现那个冲动的魔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