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二氧化碳对地球气温变化的影响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成为一个很重要的话题。但也许让很多人都感到意外的是:早在1896年,瑞典化学家斯万特·奥古斯特·阿伦尼乌斯就发表了题为《空气中的碳酸对地表温度的影响》一文,第一次提出了“温室效应”(Greenhouse effect)这个概念。
阿伦尼乌斯的研究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并于1903 年荣获诺贝尔奖。他是第一批提出盐溶解在水中能形成正、负离子,并以正、负离子的形式参与实际反应的科学家之一。基于此理论体系,他还解释了酸和碱的反应行为。
他也是首批提出“地球上的生命源自其他星球”的人之一他们认为:地球上的生命体是来自于外星球的一一以孢子(Spore)或其他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微生物形式从其他行星被带到地球上来的。时至今日,这种推测仍然有可能性,因为我们知道火量外壳(或其他天体)的碎片会以陨石的方式落在地球上。
1896年,阿伦尼乌斯在研究空气的红外特性时指出: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对特定波长的光具有强吸收作用,这就像是温室的大棚,使得从太阳光或其他热源所吸收的热量放不出去,形成了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阿伦尼乌斯也曾尝试解析冰河时代的成因,他同时认为燃烧化石燃料可以导致空气中二氧化碳增加,从而可以有效防止另一个冰河时代的到来。他还认为全球变暖会使寒冷地带的生活变得相对容易,将有助于养活世界上日益增长的人口。
仅仅过了几十年,人们通过红外光谱找到了可以为他的假说提供佐证的证据。在那之前,许多气候学家曾认为海洋可以迅速地吸收二氧化碳,从而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变化不大,二氧化破的含量不至于增长过快。然而,对于全球变暖,当时的绝大部分人都不像阿伦尼乌斯那般抱有如此高的研究热情,阿伦尼乌斯本人的研究也忽略了云、空气中的热循环以及很多其他的影响因素,但即使在当下,他的核心思想依然是全球变暖相关争论背后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