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张家塔古村落。

桃花红了,杏花白了,张家塔村的春天悄然而至。

方山县张家塔村,一座隐藏在吕梁群山之间的村落,是中国传统文化村落,山西省历史文化名村、首批100个旅游扶贫示范村、乡村旅游振兴示范村。这里,每一块石头都承载着历史,每一面墙壁都记录着岁月的变迁。这里,是吕梁村落文化的缩影,是吕梁厚重历史的回音。

传承风华

张家塔村距方山县城20公里,驱车前往,四周群峦迭起,路段多有几分崎岖,却别有一番韵味。走进张家塔村,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旧时光的门。

据张家塔村党支部书记王军峰介绍,张家塔民居由36个院落、252孔窑洞组成,始建于清代,是张家塔村赵姓始祖赵山及其后代共八代人共同努力,依山就势建成的城堡型民居群,距今已有350多年历史。整个村落用高墙围起,置东、南、西、北四座城门,虽家家寨墙高筑,但甬道贯通36院民居的每一院,不出自家院门就能走遍全村各院,对内可相互通联,对外可严加防范。

沿着石板路缓缓前行,两旁是一排排错落有致的古建筑。这些建筑大多保留着明清时期的风貌,青砖灰瓦,飞檐翘角,古朴而典雅。墙壁上的斑驳,是风雨剥蚀的痕迹,也是时间沉淀的印记。每一扇雕花的门窗,每一处精美的石刻,都透露出匠人的巧思与匠心。阳光透过窗棂,洒在那些古老的物件上,仿佛给它们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外衣,让它们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然而,这么好的资源却一度因为交通、信息和保护修缮等因素的制约未能发挥出应有的文化和旅游价值。曾几何时,这些老屋因年久失修而风雨飘摇,木梁腐朽,砖瓦坍塌,村民陆续迁离,曾经热闹的巷道一度沉寂。

但一度沉寂的张家塔村却在近几年逐步复苏,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开发赋能

张家塔村的转机出现在2020年。

从这一年开始,方山县对张家塔村甬道进行了全景规划和保护修缮工作。2021年4月,方山县启动了张家塔古村落项目开发,对张家塔民居按照旅游价值功能进行分区规划和统一开发。根据规划,整个张家塔民居被分成了观光区、休闲区和沟壑花海区,在坚持古村落格局完整、有序保护的前提下,对村落的公共空间进行创新与创意开发,开启了一场关于文化守望的旅程。

经过4年多的持续修缮和开发,张家塔的旅游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旅游业态得到了极大丰富。截至目前,投资近7000万元的南门及5大院落修缮、停车场、坡体整理改造、婚俗馆、精品酒店、研学基地、演艺中心等项目全部竣工。

“这里所有的窑洞和院落依山顺势,成塔状自下而上排列,下层的窑顶即为上层的院落,不浪费一寸土地,更令人称奇的是所有院落均被一条地下甬道串联,不出大门便可走遍所有院落。”来自河北的游客陈春江在参观完所有的院落后发出了感慨,“这是我见过的最为独特,也最为精巧的一座传统民居,非常有特色,希望能够宣传好、保护好,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

正如陈春江所期待的,张家塔村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还积极探索通过互联网和媒体传播来扩大其知名度。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影视剧、纪录片、民俗艺术宣传片开始走进张家塔村进行取景和制作。艺术家们也纷纷来到张家塔村,用画笔与镜头定格村庄的风采。艺术家的作品不仅呈现了张家塔的独特韵味,也唤醒了村民对古村保护意识。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7月1日,传统民俗纪录片《张家塔》正式上线,又一次拉近了张家塔和世界的距离,这座隐藏于吕梁山深处的小山村,通过网络和电视,向世人展示出了其独特的魅力。

眼下,越来越多的游客开始涌入这个曾经落寞的小山村,村民们也从逐渐红火起来的旅游业中嗅到了新的商机。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到乡村民俗展演、非遗技艺传承和游客接待等行业中来。村民赵继兰就是看到民俗旅游的巨大商机后,在村里开起了一家小卖铺。随着每年来张家塔的游客量逐步增加,她的小卖铺收入也越来越高。“旅游开发让我们村的名气越来越大,我们都沾了民俗旅游的光,现在不仅守在家里就能赚到钱,而且对未来的长远发展也充满了信心。”赵继兰高兴地说。

村民赵学义的骑马体验项目也深受游客欢迎,他的一身行头更是惹眼,只见他身穿东北大花棉坎肩,头裹白毛巾,一手牵着马绳子,嘴里吆喝:“骑三圈十块钱,如果人少你就骑上四圈圈,如果人再少你就骑上六圈圈七圈圈。”老赵说话绘声绘色,逗乐了围观的人群。

“2024年张家塔村共接待游客40余万人次,村民增收50余万元,村集体增收143.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约1.4万元。其中,旅游业人均年收入3200元,占比约23%。”正如王军峰所说,文化和旅游让张家塔找到了实现乡村振兴的光明道路。

守护记忆

传统村落,如同自然与人文交织的活化石,是乡村历史文化与自然遗产的无言见证。那么如何让它在传承中迈向可持续的未来呢?

2024年夏天,张家塔村专门从北京请来专业团队为地下甬道进行了AR三维数据采集,为古建筑保存档案。此外,在对一些破损和有病虫害的房屋进行维修时,也最大限度利用同类材料和传统技艺进行修复。“墙皮脱落、砖瓦松动,我们都是找老师傅用土办法,把玉米秸秆和土混合起来抹墙,这样修复出来的窑洞透气性更好,不容易潮湿,更利于保护。”当说起这些的时候,张家塔村党支部委员张健的眼里闪烁着自豪的光芒。

“我们利用老祖宗留下来的遗产发展旅游,当然有义务把祖先的精神发扬光大。”村委委员王建花带着记者参观时,着重讲解了一块明清赵氏功名录。据记载,整个清代张家塔共产生了2位进士、7位举人,拔贡、秀才近百人。如今,在村里游览依旧随处可见各种劝学、修身、齐家的牌匾。

情景剧《梦回张家塔》是整个村落的焦点。剧中的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让人在欣赏的同时,也不禁对这份古老文化产生了深深的敬意。来自孝义的游客侯文斌说,看张家塔村的民俗风采,看到了村民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的尊重。这份民俗的风采,不仅仅是一种庆祝,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精神的传递。让我们在这份民俗的海洋中,感受那份来自心底的温暖与感动。

村民赵卫平是张家塔村赵氏宗族文化研究会的会长,每逢周末,他都会组织赵氏后人走进村里传承祖训,宣传耕读传家、邻里互助的典型事例。在他看来,赵氏聚居的村落能以只有一户人家的张氏命名,本身就蕴含了谦让和睦邻的美德。如今,在他们的倡导下,张家塔村互助友邻、尊师重教、崇尚礼仪蔚然成风,也让前来旅游的游客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有力地提升了乡村振兴的文化内涵。

王军峰说,在张家塔村,每一个节日,每一次庆典,都是对传统文化的一次传承,都是对美好生活的一首赞歌。张家塔村的节日总是伴随着一股浓郁的民俗气息。每当这个时候,整个村落便沉浸在一片欢乐与祥和之中。村民们换上节日的盛装,色彩斑斓的服饰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如同一幅流动的画卷。

留住乡愁

张家塔的民宿由古宅改造而成,既保留了古朴的风貌,又融入了现代的舒适,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温馨的服务,成为了游客们休憩的好去处。其中精品民宿——香蒲小筑,凭借着独特的装修风格赢得了一批又一批年轻人的青睐,前来打卡参观的人络绎不绝。

香蒲小筑的开发者张国伟早在张家塔开发初期就将投资的目光投注在此,在原有的民居基础上改造,从考察到装修,三个月快马加鞭,一座小院摇身一变成了独具北方特色的民居。

“张家塔的独特性放在吕梁乃至全国都是独一无二的。”张国伟对未来张家塔的发展很有信心。“张家塔独特的不仅仅是它神奇的地下甬道,其建筑背后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表达,值得细细挖掘!”他规划下一步将以黄土高原北方民居为主打品牌,以“民宿+”方式将张家塔这张名片推广到全国,让更多年轻人来到张家塔村,感受黄土高原魅力。

张家塔古村是乡村振兴的典范,通过乡村振兴,古村的原始风貌得以保留,历史文化得到传承,原汁原味又与现代接轨,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村民在家门口就可增收致富。乡村振兴使古村“复活了”,更让古村“活得很好”,它完全成为了一个让人们看得见青山、望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的古村落。(记者 李 刚 通 讯 员 肖继旺)

来源:吕梁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