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多地发出周末非必要不出门的提醒,原因则是罕见大风来袭。

北京市气象局官方微博11日晚上20时27分发文称,目前大风前沿已到达北京城区,东城、海淀、石景山、丰台、朝阳出现7、8级阵风。截至20时全市最大风速出现在延庆区小海坨,相当于11级;平原地区最大风速出现在朝阳区鸟巢冠顶东,相当于8级。

4月10日,北京市气象局发布大风橙色预警,预计11日夜间阵风逐渐增大至8、9级,12日06时至22时为风力最强时段,全市平均风力可达6级,山区局地阵风可达13级以上,并伴有沙尘和强降温天气。

受大风天气影响,北京地区及周边部分旅客列车临时停运,首都机场高速、大兴机场高速视情适时采取临时管控措施,多个景区临时闭园,故宫博物院决定4月12日当天闭馆。据媒体报道,11日北京地区多个生鲜平台出现“爆单”。

除了北京,河北、天津等地也发布大风预警,河北省气象台4月11日17时发布大风红色预警信号,河北省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决定于当晚18时30分升级重大气象灾害(大风)应急响应至Ⅱ级。中央气象台预计,受较强冷空气影响,4月11日至13日,华北将出现历史同期罕见持续性大风。内蒙古东部和东北地区东部将出现暴雪,南方将出现今年以来最强风雹天气。

受访专家表示,全国多地的此轮大风天气由温带气旋引起,此次罕见的强度与高温存在一定关系。中国气象局原副局长许小峰提到,预报大风的平均状况相对容易,但诸如12、13级的极端大风往往出现时间比较短,空间分布范围也比较小,对其时空的预报比较困难。

受极端大风天气影响,4月11日,北京北站客运值班员在站内张贴停运公告。中新社记者 贾天勇 摄

罕见的大风

4月10日,针对本周末的大风,北京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雷蕾解读称:“在蒙古国会有一股新的冷空气逐渐地东移南下,在11日,北京的上空会形成一个冷涡的系统。12日到13日,我们(北京)仍然受冷涡后部的冷空气影响。”

一股冷空气,为什么能够带来如此影响?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傅慎明对《中国新闻周刊》解释,冬天以及目前北方春天的风,一般是由温带气旋造成的。

所谓温带气旋,指的是常见于中纬度地区的天气系统,是地球大气能量和水分交换的重要“搬运工”。它最显著的特征是存在一个低压中心,直径可达数百至上千公里,就像一个巨大的空气旋涡,会带来风雨、降温等天气变化。

傅慎明分析,此轮多地大风形成的机理是,中高纬度西风带的短波槽,即波长2000至3000公里的天气系统,向东移动过程中形成强温带气旋。强温带气旋的中心气压显著低于周边的气压值,巨大的气压差使得空气做加速运动,便形成了强劲的大风。

除北京以外,全国多地都出现大风及降温天气。傅慎明解释,这都是受东移强烈发展的温带气旋影响,温带气旋会带来大风,气旋西侧的偏北风会引导较高纬度的冷空气南下,产生明显降温。

雷蕾介绍,从历史统计数据来看,北京20个国家站历史同期4月出现的全市最大风速在延庆佛爷顶,达到12级。傅慎明分析,今年此次大风的强度与升温早、升温高相关。国家气候中心的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平均气温为10.9℃,较常年(9.89℃)偏高1.01℃,创下历史新高,北京、天津、河北等地的平均气温也达到1961年以来的历史最高。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华北地区相对较暖,因而温带气旋的冷与华北地区的暖形成了更大的温差,这为温带气旋的发展提供了更充沛的能量,导致气旋发展得更强,因此风速也更强。

许小峰也认为,高温对于极端大风的形成有着一定影响。他分析,4月冷暖空气交互比较活跃,本就是北方的大风季节,而“近两年全球和我国大气温度都比较高,有助于能量聚集。大气的活动本身就是能量不断积累和释放的交替过程,能量积累是慢过程,但释放则很快,较高的能量积累容易造成大气的波动加强,导致极端天气发生,包括极端的降雨、高低温、大风等”。

4月10日,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马学款在中国气象局举行的新闻通气会上介绍,从历史同期来看,4月份,华北到黄淮一带出现10—11级大风是比较常见的,但是超过12级的极大风速历史上并不多见。

根据我国的风力等级划分标准,10级大风被称为“狂风”,平均离地10米处风速可达24.5—28.4米/秒,能够将地面上的树木连根拔起。而11级以上大风的风速在28.5米/秒以上,可造成损毁重大。马学款介绍:“13级阵风可以吹断直径30厘米左右的树木,一些广告牌,简易搭建物、交通设施、农业设施,路边的电动车、自行车等轻型车辆也有可能被吹翻。”不过,马学款提到,“并不是华北地区普遍会出现12—13级的极端大风。预计此次(12—13级)的大风将主要在山区、山口或者两个高楼之间具有狭管效应的区域出现”。

傅慎明解释,温带气旋的风可以与局地的风相叠加使得风速增大,破坏力增强。例如常见的狭管效应,即当气流通过山谷、海峡、高楼间缝隙等狭窄通道时,因水平空间压缩导致流速加快。如果刚好狭窄通道走向跟风向相同,而且风都朝一个方向吹,将带来增强风速的效果。

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副所长汤杰表示,和真正的台风不同,北京此次是中纬度系统导致的大风。“二者不是同一种天气,威胁的方面不一样。”他说,对于北京此次的大风过程,高层建筑如果不是有特别大的落地窗,不是特别有必要贴“米字形”胶带。“大风会对高层建筑的附属物有一定威胁,尽量固定好窗户和阳台的物品,例如花盆、晾晒杆等。”

4月11日,北京石景山区杨庄大街路旁工人在修剪树木,应对强风带来的安全隐患。中新社发 李文明 摄

大风如何预报

4月10日,北京发布了近10年来首个全市大风橙色预警。大风(除台风外)预警信号分四级,分别以蓝色、黄色、橙色、红色表示。橙色预警的标准为“6小时内可能受大风影响,平均风力可达10级以上,或者阵风11级以上;或者已受大风影响,平均风力为10至11级,或者阵风11至12级并可能持续”。

风力是预警的主要判断依据。许小峰认为,11—13级的风在陆地上并不常见,但伴随近年来极端天气增多,大风的极值也会提升。在他看来,最近20年,全国气象观测站从两千多个增加到几万个,观测密度显著提升,且实现了自动化,一天24小时连续观测,导致捕捉到极端降雨、大风、高低温等的概率也随之升高。

对于大风的预报而言,预报平均状况相对容易一些。但是许小峰认为,不同地形和条件下风力的表现差异大,存在时间和空间的波动。他解释,不同的地形、不同的建筑物中,风的变化比较大,并不是稳定持续的。具体到北京,城区的建筑较多,北部山区地形不一,风的分布差异会很大。除此之外,还要看天气系统的配置、移动路径等,对极端大风的具体发生地点和时间较难预报。

4月10日,北京市气象台对全市各区不同大风进行了预报,预计全市平均风力可达6级,平原地区阵风9—11级,延庆、昌平、门头沟、房山等区的部分地区阵风11—13级,山区局地阵风可达13级以上。

许小峰提到,一般预报都会先报一个平均状况,但会加上阵风12到13级,这属于极端状况。他解释:“所谓阵风在时间上较短,但风力会更强一些,这次天气过程报了阵风会达到13级,但具体时间地点上有一定不确定性,考虑到其破坏性较大,要特别引起警惕,注意防范。”

傅慎明认为,对于由温带气旋引起的大风,目前对其到达时间、影响范围以及移动速度的预报相对准确。这种大风随着西风气流移动,受高空风速影响,其范围与温带气旋影响的范围差不多大。傅慎明打了个比方,“温带气旋就像在小溪或小河里看到的小旋涡一样,基本上是溪流的速度有多大,它的移速就有多大。因此移动速度、什么时候到达和离开也大概能确定”。相比之下,他认为,夏季雷暴大风的预报在水汽的干扰下更加困难。

在傅慎明看来,瞬时最大风速和最大风速中心出现的位置不好估计,受地形、植被、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影响,预报的强度可能达不到真实的强度。许小峰还提到,预报受到天气形势复杂性的影响,气压场、风场、温度场等不同分布都是复杂的变量,天气是多个场相互作用的结果。

作者:胡怡芹

编辑:杜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