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的4月1日,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砥砺奋进八年,四川自贸试验区从改革“试验田”成长为开放发展的“高产田”,探索形成800余项制度创新成果,为内陆地区打造开放型经济提供了“四川样本”。

中国(四川)自贸试验区成都青白江铁路港片区,每天约有400辆货车在这里穿梭,可是这里却没有拥挤的场景。货车司机在卡口自动签到,载货集装箱进卡口后通过手机端即可获取落箱区位,并直达指定区域,再也不用像以前一样下车排队等待。这样流畅的操作正是基于“智慧陆港”公共服务平台数据交换中心,这一交换中心打通了海关、班列、场站等各方数据通道,口岸货物实现快进快出,企业进出口实货放行效率以小时为单位变为分钟为单位。

成都顺乐报关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 玉正涵:以前办理业务需要我们到陆港、班列现场办理,传递资料、做运抵、核放等环节的时间不低于一小时,现在通过(智慧陆港)系统我们基本可以做到足不出户就能完成所有操作,每个环节的操作时间基本可以控制在分以内,降本增效方面的作用非常明显。
青白江片区这一“智慧陆港”创新模式,获得四川省第六批自贸区复制推广案例。八年来,中央赋予四川的159项改革试验任务全面实施,探索形成800余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14项在全国复制推广,155个案例在省内复制推广。一项项创新,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让企业出海发展增强竞争优势,推动外贸进出口降本增效提质发展。

成都海关自贸处负责人:例如,我们推动综合保税区“同企跨片”监管模式,参与试点企业通关时间由原来的4.5小时缩短至25分钟以内,仅今年1—3月份,就可为企业节约成本上百万元。
一项项创新,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企业来到这片热土,也让产业加快聚集。位于自贸区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的四川新康意众申新材料有限公司里,工人正忙着生产来自埃及和沙特的250吨预涂膜订单。现在,企业生产的预涂膜产品已经出口日本、意大利、墨西哥等30多个国家。

四川新康意众申新材料有限公司运营经理 何娜:今年开年以来,外贸比例达到了80%。2025年我们的整体预涂膜年产量预计将达1万吨,其中出口比例将增长20%以上。
挂牌以来,川南临港片区累计招引产业项目62个,初步形成以先进材料、粮油食品、国际贸易为重点产业的临港开放型产业体系。泸州综合保税区近三年外贸进出口额年均增速近50%,成为泸州外贸发展的主引擎。

中国(四川)自贸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综保区工作局综保发展股股长 赖雷:我们充分把握“自贸区+综保区+港区”深度融合发展的优势,纵深推进港产物贸联动发展,积极培育大宗商品加工、贸易、物流供应链服务等国际贸易产业,奋力建设泸州市外向型经济发展主要承载地。

8年来,四川自贸试验区已累计新设企业超33万家,是挂牌前的16.5倍;外贸进出口额超7500亿元,年均增长14.8%;外商直接投资近55亿美元,占全省比重由挂牌初的4.3%上升到13.6%,成为四川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