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七夕节是农历的七月初七。

现存古书中第一次出现“七月七日”,是东汉学者崔寔所撰的《四民月令》。

七夕节亦称“乞巧节”,源于汉代,当时的女子并不会在七夕这天祈祷爱情的长久,而是希望自己能像“织女”一样心灵手巧。

古时仅限于未婚女性过节,未婚女子可以穿上自己漂亮的衣服,和小姐妹聚会,互相切磋女红技巧。

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

最初源于古代的星纪崇拜,后又衍生出牛郎织女相会的爱情故事,是少女祭祀星神、祈求心灵手巧的浪漫之夜。

最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可见关于牵牛星与织女星的记载,但它们当时仅是星宿。西汉时期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牵牛星与织女星逐渐拟人化。

后来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传说,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

七夕节习俗

七夕节,人们会吃巧果、巧芽面等食品,并进行穿针乞巧、喜蛛应巧、守夜许愿、曝书、晒衣等一系列乞巧活动。

对月穿针

穿针乞巧,也叫“赛巧”,即女子比赛穿针,她们结彩线,穿七孔针,谁穿得越快,就意味着谁乞到的巧越多。“输巧”的人要将事先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得巧者。

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

——唐·权德與《七夕》

家里的姑娘 们高兴得竞相打开妆奁和镜子,在月下穿针拜天,向织女乞巧。

投针验巧

七月七中午,女生用瓦盆盛水放在太阳下面晒,待水面形成水膜后,将绣花针投入盆中,并观察绣花针的影子来判断得巧与否。如果针影子是花朵,鸟兽剪刀等形状,则被定为得巧。如果针影极其笔直如筷子,或粗如纺锤,则是笨拙的表现。


喜蛛应巧

南北朝时,蜘蛛在中国是吉祥的象征。古人认为,蜘蛛结网与女性的纺织行为非常相似,所以在七月初七的夜晚,女生们在庭院摆置瓜果后,如果有蜘蛛“网于瓜之上,则得巧” 。

也就是说,一旦有喜蛛在作为祭品的瓜果上结网,则认为是“得巧”的瑞兆。

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

——唐·李商隐《辛末七夕》

怎么会忘记不酬谢填河以渡的乌鹊,单给蜘蛛的偏爱向它乞求巧丝。


食巧果

巧果又叫“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乞巧果子”是七夕节的传统祭品和美点。

七夕晚上人们把“乞巧果子”端到庭院,全家人围坐,品尝做“巧果”人的手艺。

乞巧时用的瓜果也有多种变化: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此种瓜果称为“花瓜”。


拜织女

在古时候,七夕节会有拜织女的习俗,女孩们在这天晚上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拜祭,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

拜魁斗星

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七月七日之时,女子忙于拜织女,而男子则拜魁星,魁星是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称魁星或魁首。

魁星事文,主掌考运。民间相传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古代士子中状元时称“大魁天下士”或“一举夺魁”,所以想要求取功名的读书人,会在七夕这天祭拜魁星,以求保佑自己考运亨通。


坐看牵牛织女星

七夕夜晚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的传统习俗。初秋时节,晚间9点左右织女星首先出现在天顶附近,随后,在其偏南方向牛郎星升起。在两颗星的中间隔着一条横贯南北的白茫茫的天河,其中牛郎星在河东、织女星在河西,它们深情相望,充满诗情画意。


晒书晒衣

古代,“七夕”节还有晒书、晒衣的习俗,据说是可以避免虫蛀。人们选择七夕晒书据说是因为七月七日,天门洞开,阳光强烈,是龙王爷“晒鳞日”。人们多在此日曝晒衣服、棉被之类,以防虫蛀,读书人也往往在这一天曝晒书籍。


逛乞巧市

宋元之际,七姐诞的乞巧习俗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

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说明七夕节是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


七夕吃什么?

巧果

巧果又叫“乞巧果子”,是七夕节的传统祭品和美点。七夕晚上人们把“乞巧果子”端到庭院,全家人围坐,品尝 做“巧果”人的手艺。

巧巧饭

在我国山东,这一天要吃巧巧饭,乞巧的风俗十分有趣: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

酥糖

在我国一些地方的糕点铺,这一天还要制作一些织女形象的酥糖,俗称“巧人”“巧酥”,出售时又称为“送巧人”,民间认为,吃了这种“酥糖”的人会变得心灵手巧。

瓜果拼盘

在福建,七夕节时要让织女欣赏、品尝瓜果,以求她保佑来年瓜果丰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鲜水果、五子 (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鲜花和妇女化妆用的花粉。一般是斋戒沐浴后,大家轮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祷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