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昆成(华中师范大学)
“五一”假期将至,甘肃敦煌、重庆荣昌、湖北赤壁等多地政府宣布将开放机关食堂接待游客,提供平价餐饮服务。(4月29日 澎湃新闻)
这一举措延续了近年来部分地方政府节假日开放公共资源的做法,更以“舌尖上的共享”展现政府服务理念的转变,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其最直接的效果是打破了机关大门的神秘感。食堂作为机关日常生活的核心场所,其开放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敦煌市政府食堂提供18种早餐、20种午餐菜品,重庆荣昌区特别推出20余道“荣昌味道”小碗菜,这些细节展示的不仅是餐食的丰富,更是一种敞开大门的诚意。这种物理空间的开放,实质上拉近了政府与民众的心理距离,让“营造更亲民、更开放的政府形象和城市形象”从口号变为可感可知的现实体验。
从公共治理的角度看,这也体现了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节假日期间,政府机关食堂的餐饮服务能力常有富余,而同期热门旅游景区周边的优质餐饮资源却供不应求。这种结构性矛盾催生了颇具智慧的解决方案——早在2019年,扬州市就在《关于更好服务游客建设宜游城市的意见》中创新性地提出,在清明节、劳动节、国庆节期间向游客开放市政府机关食堂。只需28元,游客就能品尝到正宗的“四菜一汤”淮扬菜套餐,这一“错峰共享”模式不仅让政府食堂跃升为假日旅游的“网红打卡地”,又提高了公共资源使用效率,缓解了旅游高峰期的城市服务压力,可谓一举多得。
更深层次看,机关食堂开放反映了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理念转型。传统行政管理模式下,政府更强调管理而非服务,现代治理理念要求政府从“管理者”转变为“服务者”,公共资源的公共属性被重新强调。全国多地的实践表明,地方政府正尝试突破体制惯性,探索更开放、更灵活的公共服务供给方式。这种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克服安全、管理、成本等多重现实约束,但其方向值得肯定。
不过,机关食堂开放不能替代更本质的公共服务改革。公众期待的不仅是节假日的一顿便饭,更是日常政务服务的优质高效;不仅是物理空间的开放,更是政策制定过程的透明与参与。因此,地方政府在推广此类举措时,应当注意三点:一是坚持需求导向,避免形式主义的一哄而上;二是完善配套管理,确保开放有序、安全;三是将其纳入服务体系建设,与其他改革形成合力。
政府与民众的距离,有时就是一顿饭的距离;公共服务的温度,往往体现在最日常的需求之中。当更多政府大院打开大门,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种“惠民”的姿态,更是一种“一心为民”的治理理念——公共资源本就该为民所用,政府机关本就该向民敞开。
期待这类“微创新”能推动更大范围的改革,让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不仅有“面子”,更有“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