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瞭望 何习尧

“对等关税”的负面效应仍在持续。

昨天,全球金融市场迎来“黑色星期一”,多国股市开盘大幅下挫,原油期货、加密货币等各类资产纷纷遭受重创。再看美国,同样是“乱成一锅粥”。美国华盛顿特区和全国各地举行示威,反对美国总统特朗普削减开支、打击非法移民和加征关税等政策。当地时间4月5日,美国全国各地成千上万的示威者走上街头参加反对特朗普抗议活动。这也是特朗普再次上任后遭遇的首次大规模抗议活动。

与此同时,两天时间内(4月3日~4日),美股市场就蒸发近6.5万亿美元(折合人民币超47万亿元)的市值。

美国政府逆世界潮流而动,对包括我国在内的几乎所有贸易伙伴出台所谓的“对等关税”,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4月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行政令,宣布对多国实施关税新政策,如今来看,特朗普的这个决定,并没有当初设想的那么美好。

4月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华盛顿白宫就关于所谓“对等关税”的行政令发表讲话。记者 胡友松 摄/新华社

之所以实施关税新政策,按照特朗普的说法,是因为美国长期以来在国际贸易中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导致巨额贸易逆差和制造业衰退,甚至威胁到了美国的国家安全。为扭转这一现象,他不得不采取雷霆手段,下猛药治顽疴。至于疗效嘛——尚待观察。不过,仔细分析特朗普开的药方,可以看出以下几项特征:

双层关税体系。特朗普的关税新政策采用“基准关税+对等关税”的结构,即对美国所有的贸易伙伴征收最低10%的基准关税,作为基础税率;在此之上,对特定经济体加征更高关税,税率视情况而异。这种双层设计旨在全面覆盖进口商品,同时针对特定贸易伙伴施加额外压力。这直接违背了WTO最惠国待遇原则,可以说是特朗普反全球化的重要举动。

核算方式粗暴。不少媒体已指出,特朗普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税率的核定方式根据贸易差额进行计算,“用Excel表格写好公式一拉就能出结果”,真可谓简单粗暴。此外,对所有进口商品统一征收10%的基准关税,未考虑商品种类和供应链的复杂性,也忽略了不同行业的差异化需求和敏感性。当然,这完全符合特朗普的一贯作风,在其第一任期的钢铝关税和对华贸易政策中,已展现出类似风格:快速宣布、税率直白、执行迅速。此次关税新政策延续了这一模式,例如取消小额豁免(800美元以下商品免税)也是“一刀切”决定,未考虑对中小企业或消费者的影响。

差异分化处理。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对美贸易情况各异,因此相应的“对等关税”税率差别较大。其中以对华税率为最,在特朗普1月上任后已加征20%的基础上再加征34%,且其取消小额豁免的举措可能对中国的跨境电商行业造成较大冲击。除中国外,亚洲其他国家和欧盟亦被加征了较高的“对等关税”。与之相对,美国对于大部分“五眼联盟”的成员国仅加征基本关税,显示出特朗普并未完全“魔怔”,仍试图维护其重要盟友体系。

美国的关税新政策出台后,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解放”被“压迫”的美国企业和人民,目前尚无定论。但显而易见的是,这一通“乱拳”打下来,在当下、短期和中期,都会对美国金融、民生与经济产生消极影响。

金融市场震荡。关税宣布后,美国股市立即迎来暴跌。4月3日及4日,美股连续两天创下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股市熔断以来的最大跌幅。目前纳斯达克综合指数已从去年12月16日的历史高点跌去23%左右,进入技术性熊市,反映出投资者对科技和零售板块(高度依赖全球供应链)的担忧。苹果、特斯拉、沃尔玛等跨国企业股价的跌幅尤其显著。美股的暴跌亦迅速蔓延至全球,引发了亚欧各国主要股票市场的走低。

短期推高通胀。新关税若不打折扣实施,将直接提高美国进口商品价格,并体现在通胀数据上。部分经济学家预测,2025年第二季度美国的通胀率可能因此上升1.5%-2.5%。4月4日,美联储主席鲍威尔也坦言,新关税政策将在短期推高通胀且可能持续较长时间。若新关税全面转嫁给美国消费者,将带来商品价格大幅上行,其中消费品(如服装、电子产品、家电)首当其冲,这将对普通家庭造成较大的经济压力。根据美国零售联合会的调查,低收入的工薪阶层家庭受到的负面影响将最为严重。

中期引发衰退。新关税除在短期推高通胀外,在中期亦极可能诱发美国经济衰退。在新的国内外环境下,美国经济或将面临三重压力,即消费因通胀而萎缩、投资因不确定性而下降、出口因报复性关税而受阻。在极端情况下(如贸易战升级导致全球供应链断裂),美国经济将面临更大的下行压力。事实上,关税新政策出台后,除股市暴跌外,原油、铜、美债收益率也纷纷走低,这表明市场已经在为经济衰退的可能性计价。

3月29日,示威者聚集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帕萨迪纳的一家特斯拉门店外。邱晨 摄/新华社

特朗普宣布关税新政后,不同国家和地区纷纷发表声明并出台政策应对,大体而言可分为两类:

一是“服软谈判”。如阿根廷、越南、以色列等国迅速取消关税,并积极寻求谈判,旨在锁定与美国的友好贸易关系。其他国家如日本、韩国、英国未采取报复性措施,并希望通过协商解决问题。

二是“强硬反制”,以中国和欧盟为代表。4月5日,中国政府关于反对美国滥施关税的立场指出,“施压和威胁不是同中方打交道的正确方式”,“中美经贸关系的本质应是互利共赢”。与此同时,中方宣布了一系列反制措施,对原产于美国的所有进口商品加征34%关税,实施稀土出口管制,并将16家美国实体列入出口管制管控名单,将11家美国企业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欧盟则计划自4月中旬起对价值约260亿欧元的美国商品加征15%-25%关税,并可能动用“反胁迫工具”(ACI)对美国实施非关税报复,如限制美国科技巨头在欧服务等。

之所以有这两种不同的应对策略,主要取决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体量是否足以与美国抗衡。大部分小国在经济和政治上对美仍存有依附关系,并寄希望于维持对美贸易以确保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而大的经济体如中国和欧盟则有更强的自主性,可以采取更强硬的措施,与美国“叫板”,对经济霸凌说不,并切实维护自身的正当利益。有评论旗帜鲜明地指出,“中国是超大规模经济体,面对美国的关税霸凌冲击,我们具有强大的抗压能力”。

展望后续,“服软”的国家和地区可能会在近期与美国就新的双边关税及贸易达成协议,形成新的贸易结构。而中国和欧盟短期内可能会继续“硬刚”,持续反制美国。只有经过你来我往的过招,发现双方都无法彻底击败对方后,才可能达成谈判的共识。简言之,在战场上拿不到的,在谈判桌上也别想拿到。因此接下来中美双方很可能是“打打谈谈,谈谈打打”,在反复拉锯中博弈。“打”是手段,“谈”是目的,在当前世界面临巨大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唯有通过对话沟通、谈判协商,才可能化解分歧与矛盾,避免灾难性后果。特朗普也曾表示,加征关税只是手段,目的是以此施压,让对方参加谈判,以达成新的贸易平衡。

与此同时,我国也应采取有效措施,提振内需,做大国内市场,以增强后续谈判的底气。毕竟特朗普之所以打起贸易战来有恃无恐,主要依仗美国市场占全球约30%的消费能力。3月中旬,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出一系列措施,以“大力提振消费,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若能切实落地执行,定能有效强化全国统一大市场,提升我国对美博弈和谈判的实力和底气。

(作者为浙江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

原稿点击:重庆瞭望|美国“滥施关税”这块石头最终会砸到谁?-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