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笼罩,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胜利街道盛苑小区里,一支由退休老党员组成的“悦享驿站”服务队,正常态化开展夜间巡逻工作,用脚步守护着社区平安。这,正是胜利街道基层治理创新的生动体现。当社会治理的“绣花针”遇上群众需求的“千条线”,胜利街道以“四邻同心”实践,勾勒出新时代基层治理的美好模样。

破题:从“盆景”到“风景”的治理蝶变

在锦华社区幸福工坊,李燕梅专注地为社区老人缝制坐垫,缝纫机声中藏着基层治理的变革密码。“居民参与固化、服务项目难持久、多元需求难满足”,在发展过程中,胜利街道遇到难题巧妙破局——以党组织为核心,凝聚社会力量,打造四邻责任社区。通过建立近千人的社区能人库,街道开展幸福庭户建设行动,把民间高手纳入治理网络。“老夏茶铺”的调解能手、“针心针意”的巧手阿姨、绣德景园的园艺达人等“土专家”纷纷出力,让治理从“街道独唱”变为“社会大合唱”。

立制:构建治理生态的“四梁八柱”

基层治理要持续发展,机制创新是关键。胜利街道在培育社会组织上妙招频出:制定全省首个社区社会组织动态扶持管理办法,建成市级首个社会组织服务与发展中心,形成完整培育链条。

锦苑社区的“V笑益起来”公益组织就是受益者之一。这个以“6070”老人为主的组织,借助街道的公益创投平台,承接了26个服务项目,从5人兴趣小组发展成5000人的专业团队,离不开街道培育体系的支持。

街道还建立红黄绿三色动态管理机制,分级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开发幸福夜校培训体系,每年轮训骨干200余人次;创设公益市集资源对接平台,精准匹配慈善资金与治理项目,为社区社会组织成长提供良好环境。

赋能:织就民生服务的“幸福经纬”

走进惠泽社区睦邻百花园,养花能人于艳琴和老党员、志愿者商讨养花方案。这个居民自治的花园,是基层赋能的范例。街道采用“空间释放+技术赋能”模式,把小区闲置空间改造成居民参与阵地,打造55处活力场景。

数字化为治理添翼。胜利街道推出8分钟幸福圈智慧平台,整合238家商户、56个社区社会组织资源,居民用手机就能预约50余项便民服务。“胜利守艺人”直播间也很火爆,将针心针意手艺转化为治理资源,实现电商订单40余万元,既保护非遗,又促进社区就业。

在瑞康社区,“小来抹去”志愿服务队的28项服务由居民点单。成员张吉海说,要做群众“及时雨”,服务随居民需求更新。

聚力:绘就同心共治的“富春山居图”

基层治理目标是构建人人有责、尽责、享有的共同体。胜利街道通过“四邻同心”工程,将治理延伸到每个家庭。锦明社区打造“绣德景园”时,居民全程参与,从设计到维护都当家作主。荒地变成共享菜园,不仅美化了环境,还凝聚了治理共识。居民意识到幸福家园需要共同缔造。

数据见证治理成效:384支社区社会组织年均开展1500余场服务,带动7.8万居民;链接158个社会资源,实施235个合作项目,惠及10万人。越来越多人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从受益者转为贡献者。

从“悦享驿站”守护平安,到“V笑益起来”贴心服务;从“针心针意”展现匠心,到“绣德景园”共建共享,胜利街道汇聚社会力量,推动基层治理变革。这里的实践表明,当治理创新扎根群众,机制呼应需求,畅通参与渠道,基层社会就能释放强大创造力。“四邻同心”画卷,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生动呈现,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在社区中的鲜活实践。(盖一鸣 贾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