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界的风云变幻中,一场围绕李嘉诚长和集团的商业风暴,正以惊人的速度席卷而来,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自上周外交部就 “出售港口” 一事发声后,局势发生了戏剧性的大反转。原本板上钉钉、定于 4 月 2 日签约的港口交易,被 “无限期搁置”。与此同时,李嘉诚家族内部也暗流涌动,二儿子李泽楷紧急 “分家”,试图与父亲的公司划清界限。这一系列事件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商业谋略与危机?让我们一同揭开这场商业大戏的神秘面纱。

在港口出售事件引发舆论轩然大波之际,李泽楷前往北京中南海宾馆参加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当时不少人猜测这是李家派出的 “救火队”。然而,他回去后,港口出售计划并未改变,让人一度以为李泽楷在家族中话语权有限。

但 3 月 30 日,盈科拓展集团高层的一番言论,犹如一颗炸弹,震惊了商界。他们表示,李泽楷旗下所有业务全部独立于长和集团,早在 2000 年,李泽楷就辞去了长和集团副主席和董事职位。这意味着,除了血缘关系,父子俩的公司再无瓜葛,也未曾参与对方公司的决策。这番表态,如同品牌在代言人塌房后迅速撇清关系,用商界术语来说,就是 “紧急切割”。

之所以如此,原因不难理解。长和集团计划将港口出售给美国财团的消息传出后,舆论一片哗然,李嘉诚遭到网友的口诛笔伐,长和集团股票大跌,公司和个人还多次被官方点名。中共中央港澳工作办公室转发的 “莫天真、勿糊涂”,以及《大公报》发表的 “伟大的企业家都是铮铮爱国” 一文,都对李家的行为进行了严厉抨击。不仅如此,中方还发声要求国企暂缓与李嘉诚有关企业开展新合作,国家市场监督总局也表明将依法审查此次交易,外交部发言人在例行记者会上也明确表态。在如此强大的舆论和官方压力下,李泽楷的 “紧急切割”,无疑是为了及时止损。


3 月 31 日早间,长和在港交所发布消息,称董事会知悉今日可能会拆分公司的全球电讯以及相关业务,并提醒股东和投资者谨慎行事。这一消息,无疑是港口交易风波的 “余威” 所致。


电讯业务一直是长和集团的核心业务之一,去年,该业务营收高达 883 亿港币。此前,长和集团已获得英国相关部门批准,与当地通讯巨头沃达丰合并,旨在打造欧洲新建的 5G 网络。但电讯业务属于政治敏感领域,华为在国际上的遭遇就是一个例证。李嘉诚或许意识到,电讯业务虽然利润丰厚,但也暗藏风险,搞不好会引火烧身。因此,在港口交易受阻后,他开始谋划拆分电讯业务。

若长和集团真的拆分电讯业务,欧洲很可能成为主要目标。通过拆分上市,继续与欧洲开展商业合作,这一举措充分展现了李嘉诚作为商人的精明。

早期,李嘉诚靠地产发家,但随着地产泡沫的破裂,长和集团早早转型,如今主要涉足港口、电讯、零售和基建四大领域。此次港口交易,长和集团在未走任何程序的情况下,擅自公布消息,不仅内地毫不知情,就连港府也是事后才得知。这种做法,严重违反了港交所的规定。

如今,港口交易虽已暂缓,但后续走向仍不明朗。李泽楷的 “断尾求生”,表明他试图在这场商业危机中独善其身。而李嘉诚若继续执迷不悟,坚持出售港口或拆分电讯业务,不仅可能面临更多的舆论压力和政策限制,还可能毁掉多年来积累的商业声誉。

这场李嘉诚家族引发的商业变局,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商业交易,更是一次对企业社会责任和商业道德的考验。在全球化的今天,企业的一举一动都受到社会和国家的关注。任何试图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稳定的商业行为,都将遭到人民的唾弃和市场的惩罚。

对于李嘉诚家族而言,如何在商业利益和社会责任之间找到平衡,是他们面临的重大挑战。而对于我们普通民众来说,这场商业大戏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的契机:在追求商业成功的道路上,我们不能忽视道德和法律的底线,更不能忘记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让我们拭目以待,看李嘉诚家族如何应对这场商业危机,书写他们的商业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