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在超市看到“壹号土猪肉”“千禾0酱油”时,谁能想到我们是在为商家精心构思的商标名买单?

备受推崇的“壹号土猪”实际是“壹号土+猪”,“千禾0酱油”实为“千禾0+酱油”。这场商标风波正在揭开了一个行业潜规则,不少品牌把产品特性拆解成注册商标。目前被媒体和公众挖出的同类商品还包括“山里来的土”鸡蛋、“0添加西”梅,“只有水盐和面粉,其他没了”调味品,“零蔗糖”冰激凌、“安踏断码”、“120W”充电器等。

企业利用商标审核的模糊地带,通过抢注“土”“零添加”等关键词片段,既蹭到了消费认知红利,又规避了法律风险。要说这是无意为之,还真说不通。比如涉事企业2022年曾注册“壹号土猪”商标,被驳回后,立即转向注册“壹号土”商标,继续绑定土猪概念。这种“锲而不舍”的操作,显然是瞄准了健康消费心理,一心用文字游戏构建认知滤镜。

这场博弈背后藏着双重危机。对企业而言,透支信任等于慢性自杀,消费信心崩塌只需一瞬间;对行业而言,专心做产品的商家反被营销玩家碾压,将导致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

如何破局?首先要监管前置,从源头上建立食品标签与商标联审机制,禁止拆分“有机”“零添加”等词误导消费者;其次,要建立动态清单,比如每季度更新易误导词汇库,像此次事件后将“土+品类”纳入预警;再次,畅通全民监督通道,可尝试开通商标注册公示期的“大众评审”通道,鼓励公众一起识别套路。

值得一提的是,所有被商家看上的标签,本意味着产品质量的升级,一旦实现还将带动一个品类甚至一个行业的高质量发展。但当企业开始钻研《商标法》胜过钻研产品质量时,我们距离真正的消费升级只会越来越远。期待这次风波能成为整顿营销乱象的转折点。毕竟,如果公众需要拿出“侦探精神”买东西,这是对公众信任的戏弄,也将影响消费热情。

你买过上述产品吗?在生活中遇到过类似的商标“文字游戏”吗?欢迎留言互动。

原标题:《壹号土猪=壹号土+猪,商标“文字游戏”何时休?|视频评论》

栏目主编:简工博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谢飞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