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坛公园里有座烈士墓,你了解它承载的故事吗?

■中国军网记者 杨文月 郑烨 司卓灵 李昂伦

马骏烈士雕塑。

四月的北京,柳花飞絮,春意盎然。

驻足于日坛公园西北隅,苍松翠柏间矗立着一尊由赭红色石基托举的半身雕塑,后方的黑色椭圆屏风如历史长卷徐徐展开,屏风后的白色墓碑上,邓颖超同志题写的“回族烈士马骏之墓”八个鎏金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马骏烈士之墓。

“这片静谧的纪念场所,不仅承载着一位革命先驱的生命印记,更凝固着战争年代最鲜活的记忆。”走进马骏烈士纪念馆,伴随着馆内讲解员么亚竑的娓娓道来,一个关于信仰与牺牲的故事徐徐展开。

——品学兼优的进步青年

少年马骏及家人照片。

翻开一册泛黄的《南开同学录》,“君性慷慨磊落,口才便捷”的八字评语,正是少年马骏的真实写照。跟随讲解员的指引,玻璃展柜中的历史残片渐次鲜活起来:1895年生于吉林安宁的回族少年,11岁在父亲创办的清真小学读书时,就将救国救民的理想深植于心。1915年考入天津南开学校,结识了一生的挚友周恩来,共同投身于进步活动中。

“青年马骏勇敢热情,擅长打篮球,热爱写诗、演讲,还会弹月琴。”讲解员指着展柜中的一张老照片说道。照片中的马骏目光炯炯,仿佛能穿透岁月的尘埃,传递出那个时代青年人的热血与激情。

——觉醒年代的青春烈焰

觉悟社部分社员1920年合影。

玻璃展柜中的《觉悟》创刊号,记载着马骏与周恩来、邓颖超等二十位志士的铮铮誓言:“革心革新,破旧立新!”展厅里回荡着百年前青春的回响——以信念为舟,以热血为楫,在历史长河荡起永恒涟漪。

“马骏具有出色的宣传和组织能力。”讲解员说。五四运动爆发后,马骏站在前列奔走呼号,广泛组织学生,发起并成立了天津学生联合会。他们走上街头,向广大市民宣传爱国主义思想,“马骏的演讲慷慨激昂,打动了每一位听众的心弦。”正是这种英勇无畏的革命姿态,让马骏成为五四运动京津地区主要青年领袖之一。

——白山黑水的信仰图腾

马骏手写党员履历调查表。

展墙上,一件补丁累累的羊皮袄格外引人瞩目。

1921年末的北国飞雪中,中国共产党的新生火种照亮东北这片热土。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马骏成熟起来。

“马骏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批党员,是东北党组织的创始人之一,为东北地区党的活动培养了大批青年骨干。”讲解员介绍,1922年,马骏来到哈尔滨从事地下工作,他就是穿着这件羊皮袄,走遍工厂、学校,播撒革命火种。

两年后,马骏转赴毓文中学任教,利用周会宣讲《共产党宣言》。展柜中一本斑驳的油印教材,记录着他当年授课的内容,信仰的力量经历战火、跨越历史,依然清晰可见。

——丹心映照的精神长河

“马骏烈士最珍贵的品质是坚定的信仰。”讲解员总结道,“他曾拥有富足殷实的生活,但为了信仰舍得抛洒一切。”

1927年,白色恐怖笼罩大江南北,在苏联留学的马骏毅然奉调回国,担负起中国共产党北京市委的组织恢复和重建工作。虽然工作危险重重,但马骏依旧热情、乐观、坚毅,他积极开展秘密活动,常常置身于工人区发动群众,组织革命力量,很快重建起中共北京市委。

马骏在狱中的辩护书。

同年12月,马骏不幸被捕,面对敌人的诱逼,他坚定回答:“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叫我不宣传马列主义,不搞革命,这比太阳从西边出来还难。”

就这样,马骏顶着酷刑坚持了两个多月依旧不松口,敌人拿他没办法,决定杀掉他。

1928年2月,寒风凛冽,马骏两手背绑,两脚加镣,依旧昂首挺胸,镣铐声声掩盖不住《国际歌》的铿锵。当讲解员深情讲述北京市民冒死收殓忠骨的故事,参观者驻足在烈士墓前,与百年前的群众共同感受着马骏英勇就义的悲壮。

游客参观马骏烈士纪念馆。

“马骏光辉而短暂的一生,始终坚守着一个时代先锋忠贞不渝的信仰,他每到一处都高举革命的火把,点燃一片炽热的火海,把旧世界烧焦,化成新中国诞生的沃土。”么亚竑告诉我们,每逢清明时节,纷至沓来的瞻仰者都会到此驻足默哀,跨时空学习革命先烈的赤子丹心,完成理想与信念的对话。

马骏在东北从事革命活动时用过的月琴。

走出马骏烈士纪念馆,日坛公园内的花儿正开得绚烂,围墙上长满了碧绿的藤蔓,如同永不褪色的信仰在时光中生生不息。三十三载壮烈人生,马骏用热血谱写了英勇无畏的革命史诗。清明时节,我们缅怀先烈,更应铭记:今天的山河无恙、烟火寻常,正是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视频制作:司卓灵 李昂伦 杨文月 郑烨 么亚竑

责任编辑:郑欣宇

来源:解放军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