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军围魏救赵十三年后,即周显王二十八年(前341 年),魏惠王又派庞涓伐韩,韩昭侯自料不是魏之对手,乃在魏军到来之前遣使赴齐求援。

对于是否出兵救韩,齐国大臣们又有两种意见,相国邹忌还是主张不出兵相救,大将田忌与邹忌有隙,反其道而行之,极力主张出兵。孙膑也主张救韩,但他反对田忌“不如早救之”的意见,认为韩、魏尚未交兵,而齐国发兵去救,实是齐军代韩国受魏国之兵,反而将听命于韩。况且,魏国此番攻韩,志在灭之,韩亡,魏国必将兵锋转向齐国。如果齐与韩结盟,韩恃齐之后援,必全力抗魏,待韩魏两败俱伤,齐再出兵救韩,可坐收渔人之利。

齐威王遂采纳孙膑的建议,对韩之使者答应出兵相救,并遣之回国转告韩昭侯。

韩昭侯自恃齐军将来相助,与魏军展开殊死大战,结果五战五败,急忙再次遣使者至齐国告急,表示愿举国听从齐之指挥。齐威王感到出兵时机已成熟,乃使田忌、田婴为将,孙膑为军师,发兵直趋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

庞涓闻知齐军又乘虚袭击大梁,大怒,急忙解韩都(今河南新郑)之围回国。魏惠王亦气愤于齐国败坏了他灭赵、灭韩的大事,起倾国之兵,以太子申与庞涓为将,统领大军迎击齐军,志在与齐决一雌雄。

齐军尚未到达大梁,听说魏已兴兵迎击,孙膑对田忌说:“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同“趋”)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资治通鉴·周纪二》)意思是三晋(韩、赵、魏)之兵一向剽悍勇猛、轻视齐国,认为齐军胆小怯懦。善于作战者应善于因势利导。《孙子兵法》中说:“走上百里路程去与敌军争利,其上将就会被擒杀;行军五十里去与敌人争利,军队只有半数能赶到。”(原文是:“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孙子·军争篇》,《资治通鉴》所载与之略有不同。)于是,孙膑制定了诱敌深入以歼之的制胜方略。

首先,齐军要向魏军示怯,以使魏军无所顾忌地进入齐军的伏击圈。齐军在后撤的第一天里,孙膑令军士垒十万灶埋锅做饭;次日,孙膑令减为五万灶;第三天,减为两万灶。

其次,孙膑选定了伏击庞涓的地点——马陵。马陵属齐地,在今山东鄄城东北六十里处,谷深道狭,形势险峻,《虞喜志林》载:“马陵在濮州鄄城县东北六十里,有陵,涧谷深峻,可以置伏。”魏军不熟悉齐地的地形,故孙膑决定主动撤出魏国,将魏军引诱到马陵以据险伏击之。

庞涓既愧愤于十三年前被孙膑击败于桂陵,又怒齐军复来解韩都之围,遂率军穷追不舍,志在击败齐军,以报齐两番袭魏之仇。追踪齐军三日后,庞涓大喜,道:“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资治通鉴·周纪二》)误以为齐军减灶,即士卒逃亡的表现。乃率精锐之兵倍道行军,以求与齐决战,而太子申则率步军随其后,渐渐出了魏国国境,进入齐国地界。

孙膑估算至日暮时,庞涓之军当至马陵,遂派万名弓弩手埋伏于马陵狭道两旁的山上,并将道旁的一棵大树砍去树皮,写上“庞涓死于此树下”几个字,约定见此树下有火光,即万箭齐发。

天黑时,庞涓果然追至马陵道,见道旁大树被砍得露出了白色的木质,上面隐约有字迹,便打火照之。庞涓尚未读完“庞涓死于此树下”这六个字,埋伏于两旁山陵上的齐军见树下火起,万弩俱发。魏军中箭者不计其数,顿时乱作一团。齐兵从四方包围过来,庞涓自知智穷兵败,叹道:“成就了孙膑这小子的名声!”遂自刎而死。

齐军围歼庞涓之军后,乘胜迎击太子申率领的步军,大破之,太子申也被齐军擒获。

马陵之战后,果如庞涓所言,“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孙膑兵法》共八十九篇,图四卷,可惜在隋朝之前即已失传。1972 年在山东省临沂地区银雀山西汉墓中发现了《孙膑兵法》的残简,已被整理出版。

马陵之战是孙膑继桂陵之战后指挥的又一辉煌战役,其战术与桂陵之战如出一辙,只是此次旨在聚歼魏军,故以减灶这一奇谋诱敌,诱敌深入至马陵险隘,然后据险伏击之,从而使庞涓自杀,得报昔日被庞涓加害之仇。

无论是孙武抑或孙膑,他们指挥的为数不多的几次战役,均以谋略出之,均能获得大胜,可见他们之著书立说,并非书生纸上谈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