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乃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情节生动曲折,大小事件都写得腾挪跌宕,引人入胜。从它的语言风格和故事情节都带有浓厚的时代和民间色彩,被打上了传统文化的深刻印记。


每个阶段读《水浒传》,总有不同的感悟,有这么一句俗语: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不知道你们听过没有。

我记得在少年的时候看《水浒传》,看的是梁山好汉的功夫豪迈与热血豪情,后来听到这句俗语后我又重新看了几遍《水浒传》,从中看到了很多新的内涵。

就好像宋代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诗人的意思是我们年轻的时候不懂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喜欢登高远望,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想说却说不出,却说道:“好个凉爽的秋天呀!”



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他诗中的感慨,我们在不同的年龄段,当你在看同一件事情,同一本书的时候,你会发现以前很多没有看到的东西。

少年时代因为学识和人声阅历等原因,让我们看事情只是肤浅的看到事情的表面现象,等我们随着年龄的增长,学识和阅历都随着时间而增加,我们在来看同一个事情,这个时候就能透过现象看到事情的本质。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这段时间我把《水浒传》这本书从头到尾又读了几遍,从精彩的内容中终于看到了一个词语——斗争。

既然是斗争那么就应该有对立的双方,那么到底是谁和谁之间的斗争?

我经过反复阅读和思考,发现整本书从开头到结尾都有一条隐藏的故事线,这条线一直贯穿全书。正是有了这条线的引导和串联,才有了书中所有角色的发展和剧情的推进。

这条线就是作者施耐庵以北宋历史为大背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为依托,用一场场精彩的故事情节来展现,拥有抗争思想和妥协思想不同人物之间的斗争。



书中一开始,就把北宋这个历史大背景给读者展现了出来,之后就通过一个又一个的人物,用他们的行为举止来告诉读者,这些角色所代表的思想立场。

有的人物思想表现的非常简单,比如天孤星、花和尚、鲁智深等,有的人物思想表现的非常的复杂,比如天雄星、豹子头、林冲等。

书中通过不同的人物把两种思想斗争展现的淋漓尽致,再通过不同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冲突来引导故事走向,它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表现形式。

第一,书中个人在某个事情上,表现出了两种不同思想上的斗争,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天雄星、豹子头、林冲。

他在知道高衙内调戏他夫人时,他就通过自己的行为,很好的表现出了抗争和妥协两种思想之间斗争,书中的剧情让看书的读者非常遗憾。

因为高球是他上司的原因,在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之后,他的妥协思想占了上风,但是没有想到,因为妥协反而被高球算计,成为一个被发配的配军下场,并且他的妻子也因为这个事情而自杀。(这也是作者给以后的剧情埋下的伏笔)

他最后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杀了来追杀他的高球爪牙,并且知道了妻子为了自己自杀,这样不共戴天的仇恨激发了他的抗争思想投靠梁山。(作者也正是利用林冲现在的抗争思想,给后面的剧情埋下了伏笔。)



上了梁山之后他一直都在两种思想间不停徘徊,先是抗争思想主导自己的行为(前面埋下的伏笔,就出现了火并王伦),最后又是妥协思想主导自己的行为(高球被俘虏的时候,明明有机会杀仇人高球,却被他人所左右,最后妥协放过了他)。

他从出场到结束在大多数事情上,都是妥协思想来主导他的行为,虽然中间因为一些原因,激发了他的抗争思想,但从其行事上可以看出,妥协思想才是他的主导思想,最后得到的结果就是以病亡结束自己悲哀的一生。

这是以个人为代表,在个人事情上或团体事情上,自己的行为被两种不同的思想所左右,最后不是被抗争思想所左右就是被妥协思想主导自己行为的典型代表。

而作者也正是利用他与高球之间的恩怨,牵连和引导出很多的分支剧情,并且他在两种思想上的不停转换,正是同书中梁山的情况暗中吻合,让整个《水浒传》的故事情节更立体,更生动形象。



第二,书中两人之间,或几人之间彼此因为思想上的不不统一,爆发出了抗争思想和妥协思想不同代表人物之间的斗争情节,而这样的故事情节正是在两种思想不停的冲突中,让读者感觉到剧情更加生动和小说思想更有深度。

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就是“托塔天王”晁盖和天魁星及时雨、呼保义、孝义黑三郎宋江两人之间的斗争。

“托塔天王”晁盖从出场到死亡,在他所有出现的场景中,他的所作所为完全就是抗争思想极其坚定的杰出代表,而作者正是利用他的抗争思想,引出了一个个连续的故事剧情。

利用他对当时朝廷的不满,为展示出其抗争思想,就有了智取生辰纲。之后引出的一系列故事剧情,都是依靠他这个抗争思想为暗线,才让后面的剧情合理并且打动人心。

为了让他的抗争思想有更好更大的发挥,同时也是为了故事的全面展开,就有了上梁山这样的后续剧情,而利用林冲火并王伦,更是他和林冲之间的抗争思想产生的共鸣。

之后为了突出抗争思想,作者让他坐上了梁山大哥的位置,这个时候梁山上的思想是高度统一,同时用打出了替天行道大旗的剧情来烘托其思想,并给梁山上抗争思想定性。

这面大旗就算“托塔天王”晁盖死后,依然飘扬在梁山聚义大厅的前面,这是作者向读者传递了抗争思想才应该是梁山的最高行为准则,如果不遵循这个抗争思想来做事情,那么就是错误的,错了就会付出代价。

用电影里的一句台词:出来混早晚要还的。

而作者正是通过了“托塔天王”晁盖的抗争思想,引出了梁山水泊这个整个故事的中心地点,同时也利用他的这样思想,给以后的剧情埋下了一条条暗线,为后续的剧情发展的合理性给出了解释。



天魁星及时雨、呼保义、孝义黑三郎宋江,从他一出场,作者施耐庵其实就已经把他的思想展现给了大家,那就是典型的妥协思想人物代表。

虽然利用他老婆要挟他的剧情,给人以假象好象他是抗争思想,因为最后他是杀了自己的老婆,这样的剧情来引出宋江,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

作者是要为宋江以后一心妥协的行为给出反讽,让他这个人物在全书中更具有其代表性,让书中的思想冲突更合理更生动。

更是利用他这样的思想,来引导他的所作所为让其角色更丰满,更具有争议性和话题性。所以在他杀妻之后,作者就把他打上了妥协思想的代表人物标签。

他的一言一行,完全被妥协思想所左右着,这点从他被逼上了梁山前后,通过一个个故事和人物与人物之间的相互冲突展现出来。

而作者也正是利用他的这个思想行为来制造着人物之间的矛盾,进而引起和牵连出新的人物和剧情。

从上了梁山开始,妥协思想是越来越明显,因为思想上的不统一,他和晁盖两人之间明里暗里开始斗争起来。

作者让宋江通过自己的一次次的战绩,来向晁盖施进行挑衅和威压,逼迫他在思想上做出妥协,在行动上做出让步。

但晁盖是坚定的抗争思想执行者和代表,作者当然不会让他向宋江屈服,在双方的思想斗争的引导下,造成了和引发了梁山好汉内部的思想斗争,给以后的剧情埋下了伏笔。

书中晁盖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和思想正确性,带兵下山去攻打曾头市时,被曾家教师爷史文恭毒箭射中面颊致死。(这里不谈他的死有没有阴谋论的问题,只谈两人之间思想上的斗争。)

作者利用晁盖与宋江思想上的对立,为了突出和延续两个思想上在梁山好汉内的斗争,到最后在晁盖临死前还给宋江留下了一个大义上的巨坑。

晁盖临死前的遗言:谁杀了曾家教师爷史文恭,谁就接替他这个位置,成为梁山的第一把交椅。

在书中那个年代,这样的遗言对即位者的合法性是非常重要的,任何想坐他这个位置的人,就必须完成这个遗言。

但以宋江的武力要想完成这样的遗言,根本是不可能的,可晁盖在明知道这样的情况下,依然当着众兄弟的面立下了这个遗嘱,就是给宋江挖了个巨坑。

这样的剧情也是作者施耐庵为了延续以后两种思想斗争在梁山内部出现,给以后的剧情留下的一个大大的伏笔,从宋江上位后,以抗争为主导思想的三山派代表鲁智深、武松等人,时不时的和宋江对着干,和这点不无关系。

作者就是要两种思想斗争时不时的出现碰撞,并且为各个人物的言行举止做铺垫,让其在书中的所作所为合理性,既让故事更有可读性,又让剧情更有吸引力。

比如发生了三山派系的人和宋江在思想上起冲突时,给读者的理解那就是我认识宋江,那么你才是我大哥是梁山的带头人,我不认你那么你就什么都不是。

宋江也正是非常明白自己的位置得之不正,在道德和合法性上是有瑕疵的,这和他的名号是不相符的,在大义上他是站不住脚的,所以才一次次的容忍他们的挑衅行为。

这样的情况发生了,正是因为前面的铺垫造成的结果,让读者看到这里能够明白,能够理解宋江为什么会忍让会妥协。

宋江接替晁盖成为了大哥后,以他为代表的这种妥协思想在梁山得到了统一,从此以后梁山之前抗争思想为主的局面,就变成了妥协思想为主导的情况。

这也是作者利用思想斗争,完成梁山的思想转换,让梁山好汉从以内部思想斗争为主的情况,在统一思想后开始向外发展,为以后的剧情更好的发展做出的铺垫。

在这之后就开始了梁山被朝廷一次一次的征讨的剧情,作者就利用这一次次的被动抗争并且胜利的情节,来衬托和对比梁山当时的主观妥协思想。

从这也可以看出作者其实已经向读者表明,只有抗争为主导的思想才是正确的,是梁山好汉所需要的。

在梁山108位好汉聚齐之后,以宋江妥协思想为主导的梁山,依然打着替天行道的大旗,这样阳奉阴违的思想作风,被作者施耐庵通过他的行为举止嘲讽不已,通过不同的人物和一个个故事情节,向读者反映的是淋漓尽致。

这是作者利用两个人或多个人之间的思想斗争。来引导故事和发展剧情,并且给以后的剧情发展埋下线索的最好证明。



第三,书中作者施耐庵更是用大篇幅的故事情节,利用不同的的势力集团之间的战争,来体现两种思想在小说中的突出作用。这里我们 就拿梁山众好汉和方腊起义军之间的战争来做代表。

梁山在天魁星及时雨、呼保义、孝义黑三郎宋江坐上大哥的位置上后,代表了以前“托塔天王”晁盖时代的抗争思想时代被妥协思想所替代。

虽然宋江依然把替天行道的大旗竖在梁山上,但他代表的梁山所作所为完全就是妥协思想的行为,这点从他为了能被朝廷招安,一次次的对朝廷妥协,并不惜做出损害兄弟利益的事情,也要完成招安的情况上就能看的非常明白。

比如他为了怕林冲杀了高球,对林冲的所作所为,在明明知道高球是林冲的仇人情况下,依然放了高球,其目的只是为了能让自己的想法得以实现。

而林冲同样为了终兄弟的所谓前程,为了能够被朝廷招安,妥协不杀仇人高球。(从这可以看做是作者对妥协思想的讽刺)

总总这些行为都可以证明,在宋江上位后的梁山集团已经是以妥协思想为统一的势力群体,最后一直到接受朝廷招安,让这种思想达到了顶端。(在这同时,作者也为被妥协思想所左右的好汉们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方腊起义军,这个势力集团打出的旗号就是起义抗争当时的赵家朝廷,其集团思想非常明确就是抗争到底不死不休。

作者就是利用这两个非常有代表性的不同思想势力之间的战争,通过一场场惊心动魄的大战,把两种思想以战争的形式展现到读者面前,让读者明白了思想斗争的残酷性,最后以妥协思想的梁山集团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后,艰难的取得了胜利。

但让被妥协思想左右的好汉们没有想到的是,他们付出了如此大的代价,完成到了对赵家朝廷的妥协这个最高理想,(消灭了当时的另三家抗争思想的势力集团)最后得到的,却是被赵家朝廷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下场。(真的是何等的讽刺和悲哀)

作者施耐庵以赵家朝廷赏赐的一杯毒酒,把妥协思想集团的代表人物天魁星及时雨、呼保义、孝义黑三郎宋江毒死,来结束了全书两种思想之间相互斗争的局面。



整部《水浒传》正是通过这三种不同的形式,来向读者说明抗争思想和妥协思想之间的斗争是无处不在,而整个故事正是通过两种思想斗争,把所有的人和事情串联到了一起。从开始梁山好汉内部之间的思想斗争,随着故事内容和情节的展开,发展到梁山好汉同外部势力之间的思想斗争,到最后以两种思想斗争代表人物的死亡来结束其动人的故事。

那么作者施耐庵通过《水浒传》到底想要告诉读者什么呢?

从所知道的历史资料中,可看出作者施耐庵在写《水浒传》的明朝时期,他的情况并不怎么好,这让他心中对当时明朝廷应该是不满的,但他却无力来抗争这种不满,就利用《水浒传》向大家传递他当时的想法。

那就是用妥协的思想态度来对待当时的明朝廷,到最后是没有好结果的,大家一定要用抗争的思想态度来对待当时的明朝廷,也许人生还有希望。(这点从小说结尾梁山好汉们的结局可以清楚的看出来。)

他的这个中心思想,在小说中都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和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所表达出来,写作的方法和表达的方式都是用的比较隐喻,需要读者细细品味,能明白的自然明白,不能明白的也就当看个好故事就是了。

我最后就借用伟人的一句话来给《水浒传》中的两种思想做出定论:以斗争求和平则和平存,以妥协求和平则和平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