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项技术实现合成孔径雷达(SAR)卫星高精度的姿态、轨道控制和精密定轨,实现优于300m的卫星重轨干涉基线和优于10cm的精密定轨技术水平……”

  日前,在中国(绵阳)科技城“四新发布”航空航天专场沙龙现场,绵阳天仪空间科技有限公司带来的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干涉测量(InSAR)技术一经发布,就引发全场关注。该项技术成功填补国内空白,是国内商业SAR卫星首次实现业务化InSAR能力。

  沙龙现场,以“创新向未来·空天启星辰”为主题,采取“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发布2025一季度绵阳市航空航天产业链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清单,首批14项新技术、26项新产品、6个新场景、22个新机会“面世”。

  “活动中我会主动对接联系一些与业务相关的企业,寻找后续进一步合作的契机。”在场的四川中久防务科技有限公司人力总监郭磊和其他在绵科研单位、航空航天产业链企业代表、服务平台代表一样,目光和注意力都紧盯“清单”,为深度合作寻找更多的可能。

  自2024年7月省政府明确绵阳作为全省航空航天产业主要承载地之一以来,绵阳聚焦大飞机配套、商业航天等重点领域,精准发力、系统施策,推进航空航天产业建圈强链,阶段性进展成绩“亮眼”——

  “绵阳造”雷达、连接器、隔离器等产品为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保驾护航。

  商业航天“箭星器数”四梁八柱基本形成,商业航天及卫星网络入选全省2024年产业新赛道名单,商业航天产业集群入选全省首批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名单,成德绵自凉航空航天集群入围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此次2025一季度绵阳市航空航天产业链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新机会清单的发布,又为绵阳航空航天产业再添“新势力”。

  成绩的取得主要得益于绵阳站高谋远,出台《建设航空航天产业链三年行动方案》,编制航空航天产业链技术链图谱,围绕上中下游,明确了8个重点领域,15个细分行业。如今的绵阳正按图索骥、锻长补短,全方位提升航空航天产业链水平。

  在此基础上,绵阳始终把握重点,不断提升产业能级。通过内培外引九洲空管、绵阳天仪等5家链主企业,招大引强,如今产业链上企业达到76家。在重点产业布局上,以游仙、涪城、北川、科技城新区为主要承载区,分别发展航空航天复合材料、火箭发动机、无人机整机制造、航空电子元器件等重点产业。同时,加大重点技术核心攻关,突破航空航天用18Ni系列超高强度钢、航电互联系统等关键核心技术50余项。在产业承载力方面,正高质量建设游仙航空与燃机产业园、北川通航产业园等特色化专业化园区,不断优化产业生态,营造航空航天产业发展良好氛围。

  “为推动更多创新成果走向生产线、融入产业链、做强生态圈,我们将继续以大飞机配套、商业航天等领域为重点,在上游航空航天材料、关键零部件及系统、精密制造,中游航空航天发动机、卫星及火箭制造,下游卫星应用、飞行器测试及应用服务等全产业链发展上持续发力,打造多维立体航空航天产业发展格局。”市经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绵阳将切实提升作为全省航空航天产业主要承载地的产业牵引带动能力,持续加强与成都、凉山、德阳、自贡等地协同,实现互促共进、提能发展,为全省航空航天产业建圈强链贡献更多力量。

(涪江观察记者 谢艳 宋德平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