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李珩

4月2日是第18个“世界孤独症日”,市精神卫生中心儿童青少年科主任王敏建提醒,目前,孤独症的主要治疗途径为康复训练,最佳治疗干预期为6岁前,越早干预效果越好。如能在3岁前接受科学干预,可不同程度改善患儿症状和预后。

据了解,孤独症的医学专业名称为“孤独症谱系障碍”,又称自闭症谱系障碍,以社交沟通障碍、兴趣或活动范围狭窄以及重复刻板行为为主要特征。

“我国目前尚无统一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王敏建说,孤独症不像以前所误认为的“大多数智力水平低、不说话、不理人”等,75%以上的孤独症患儿智力水平正常,但他们不遵守学校秩序、上课不遵守课堂纪律、上课任意离位或者上课随时接老师的话等。他们很想与同学玩耍,却不知道交流和沟通的方式方法,可能会用一些不恰当的肢体语言,比如戳别人、用力触碰别人、不合时宜拥抱别人等。他们可能很容易发脾气,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

“对家长来说,要意识到人际交往障碍不仅是不和人交往,很想和人交往但不懂得方式方法也可能是一种障碍。”王敏建说,如果家长发现孩子有人际交往问题,就需要进行针对性干预,而不是选择“等待大了就好”或“等待确诊才去干预”。

王敏建表示,孤独症通常起病于婴幼儿期,目前尚缺乏有效治疗药物,因此,早发现早干预,将有利于进一步改善患儿的症状。“孤独症患儿又被称为来自星星的孩子,需要全社会去接纳他们、包容他们,让他们擅长的领域成为他们的职业方向,这样能很大程度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王敏建说。

新闻多一点:

孩子出现这些情况,警惕孤独症

为提高我国医师识别孤独症早期行为标志的能力,规范早期筛查,由中华医学会组织专家达成关于孤独症早期行为标志的专家共识,即不看、不应、不指、不语、不当。以上提到的“五不”,在2岁左右群体中可作为孤独症早期识别的强有力证据,如果出现上述问题,建议及早就医。

具体来说:

“不看”,大概在婴儿期,比如八九个月的时候,家长会发现孩子不和父母对视,比如父母和孩子说话的时候,发现孩子不会用眼睛看自己;

“不应”,指家里人叫这个孩子的时候,他不会回头看,也不会回应;

“不指”,指不会用手指,简单来说是没有姿势语言,不同意的时候不会摇头,同意的时候不会点头,有需求的时候也不会用手指指向自己需要的东西;

“不语”,指不会主动使用语言,不会用说话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要求,也不会与人对话;

“不当”,指孩子的行为与同龄的孩子相比,有很大的不同,比如反复开关水龙头,反复开关门,反复用手去转动电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