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由中央网信办、国家文物局、人民日报社、福建省委网信委主办的“何以中国·闽山闽水物华新”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在福建南平拉开序幕。

来自中央媒体、地方媒体以及主流商业平台的70余位代表组成采风团走进武夷山国家公园,先后前往三才峰、月亮湾、武夷山国家公园宣教馆、正山堂制茶厂房等地点,感受武夷山的山水风光,探索其孕育出的生态文明和制茶产业。

雨中邂逅 领略生态灵韵

当天,一场不期而遇的大雨为这次探访增添了几分诗意与神秘。雨幕中的武夷山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水墨长卷:远处的茶山若隐若现,林木郁郁葱葱,挺拔高耸;云雾在山间流转,为三才峰奇石披上神秘面纱。

(武夷山三才峰)

三才峰三座峰峦并立,三面有九曲溪环绕,云水相映,树影妖娆,在这儿,可以邂逅白鹭等几十种珍稀鸟类。

(月亮湾)

通往深山途中,月亮湾在雨中更显灵动,翠绿森林里藏着形似月牙的瀑布,水声轰鸣间,随手一拍便是一张绝美风景。雨水汇入九曲溪,也让月亮湾的水色愈发青碧透亮。

采风团沿着国家公园1号风景道行驶在蜿蜒曲折的山路上,穿梭于九曲溪畔的密林与茶园间,周围一片绿意盎然。

武夷山国家公园,是我国首批正式设立的5个国家公园之一,也是我国唯一一个既是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又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的国家公园。这里的森林覆盖率高达96.72%,拥有着世界同纬度带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也孕育出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这里被誉为“蛇的王国”“鸟的天堂”“昆虫的世界”。

(宣教馆里的动物标本)


人文交融 共筑生态家园

在武夷山国家公园宣教馆里,媒体朋友们都被丰富的动植物标本所震撼,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黄腹角雉到珍稀的金斑喙凤蝶,从神秘的崇安髭蟾到剧毒的眼镜蛇,物种之多令人叹为观止。近年来,通过持续的生态本底调查,武夷山接连发现植物、昆虫、大型真菌等多个类别的34个新物种,此外还调查到10个中国新记录种。带队导游自豪地介绍,武夷山的生态资源是他们的“宝贝”,这里就是大自然精心打造的“绿色王国”,“我们有严格的保护措施,确保人类活动不会干扰它们的生存。”

(桐木村)


一片茶叶里的生态智慧

好山、好水、好生态,自然也能出好茶。武夷山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孕育出了闻名遐迩的武夷山茶。

雨中的武夷山茶田更显苍翠,当天行程最后一站,采风团来到了武夷山深处的桐木村,这个被群山环抱的古村落,是世界红茶的发源地,也是顶级红茶金骏眉的故乡。作为世界红茶“鼻祖”,正山小种以其独特的松烟香和桂圆汤味,征服了无数茶客的味蕾;金骏眉,作为高端红茶的代表,其外形细小紧密,伴有金黄色的茶绒茶毫,汤色金黄,入口甘爽,成为茶界宠儿。

(摊晾茶叶)

走进村里的“青楼”,这儿是专门用来加工制作正山小种红茶的初制厂房,底层是火坑和烟道,一楼是热气腾腾的烘焙间,二楼是调节温度的“缓冲区”;三楼为萎凋间,茶青被均匀摊晾在竹席上,静静等待着蜕变。在萎凋间的墙壁上,被一层黝黑所覆盖,那是几十年松烟熏染留下的痕迹,见证了正山小种红茶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坚守,诉说着茶农世世代代的匠心与执着。

(梁骏德老人接受采访)

正山小种非遗传承人梁骏德表示,国家在武夷山成立保护区,建立国家公园,家乡的生态越来越好,茶产业发展也越来越好。“这是大自然的馈赠,为什么桐木的茶不打药也不长虫?这就是生态平衡,即便有虫,可能也被鸟吃掉了。”

茶叶是武夷山的经济支柱,更是当地生态文化的重要载体,它承载着当地人民的智慧和情感,也勾勒出了武夷山生态与人文的深度融合。

大雨终将停歇,而在“双世遗”武夷山,茶农与茶的故事,在山林间年复一年续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仍在延续。

(长江云新闻记者 张益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