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正好,万物复苏,盐阜大地披上一抹动人的春色。来自外地各界的人士,纷纷走进盐城,感受“世界自然遗产”“国际湿地城市”的魅力。

外媒记者打卡樱花隧道

外媒记者接受盐城国际传播中心记者采访

3月26日至27日,来自阿根廷《号角报》、墨西哥《每日报》、乌兹别克斯坦国家通讯社等15家国际主流媒体的记者,以及江苏省摄影家协会、《中国国家地理》、江苏省摄影行业协会等机构的摄影师们,先后深入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海湿地博物馆、荷兰花海、大洋湾生态旅游景区、长三角(盐城)数字视听产业基地等地,探寻生态保护与数字创新的“盐城密码”。

外媒记者拍盆景鲜花

荷兰花市花卉种植引人注目

午后的阳光下,成群的麋鹿悠然觅食,蹄印在盐碱滩涂上烙出深浅不一的纹路,宛如自然书写的神秘密码。阿根廷《号角报》专栏负责人、编辑埃尔南·鲁索的相机快门声许久不停歇,“从39头繁衍到8000多头的种群,这简直是一部生态史诗。”埃尔南·鲁索赞叹道。

外媒记者镜头下的麋鹿悠然漫步

外媒记者一行乘坐观光车与麋鹿互动

多年来,保护区通过科学规划,推进湿地生态修复,为麋鹿创造了适宜的生存环境,持续擦亮“世界自然遗产”“国际湿地城市”的金字招牌。同时深入研究麋鹿的生活习性和繁殖规律,开展科研监测。如今,这里成为众多珍稀鸟类和野生动物的乐园。塔吉克斯坦“阿萨尔”中亚新闻网副主编卡米洛夫·阿尔图尔对麋鹿的人工养护技术印象深刻:“科技让保护变得更精准,中国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资源投入令人赞叹,这种经验非常值得学习。”

外媒记者与麋鹿“合拍”

盐城黄海湿地作为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通道上的关键节点,每年有数百万只候鸟到此中转停歇。在黄海湿地博物馆内,全息投影和裸眼3D等技术场景的应用,让外媒记者和摄影师们见证了候鸟迁飞和滩涂湿地的生态变迁。古巴《格拉玛报》记者耶西·佩雷斯·洛佩斯说:“以濒危鸟类勺嘴鹬为灵感创作的‘盐小勺’动画非常有趣,还有各类文创产品,盐城用创意产业推动生态与文化融合的做法很有意义。”

采风团一行参观黄海湿地博物馆

春风掠过盐城,将大丰荷兰花海的三千万株郁金香渐次唤醒。赤霞珠红、香槟金与午夜紫在田垄间肆意晕染,织就一条从人间通向童话的“彩虹地毯”。《洪都拉斯日报》记者奥斯卡·亚历杭德罗·巴内加斯·拉索迫不及待地与这春日盛景合影留念,“这里有占地600公顷的大花园,感觉就像置身童话世界,简直太震撼了。”“文旅+”的深度融合,加速催化了盐城春日“颜值”到产业“价值”的转化。荷兰花海以“花”为媒,打造花卉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策划开展集体婚礼、乐园巡游、四季研学等活动,融入旅游观光、文艺演出、婚庆服务等多元产业,不断“上新”景区文旅体验。据了解,荷兰花海郁金香品类达300多种,每年迎客超400万人次。

在大洋湾,六万余株樱花如粉白潮水漫过堤岸,早樱的浅绯与晚樱的浓霞在“樱花隧道”上空交融,废弃枕木铺就的铁轨蜿蜒至花海深处,每一阵风吹过都掀起一场花瓣雪。目前正值樱花月活动的举办期,樱花巡游、春光市集、无人机表演等文旅活动为游客带来别样的春日体验。

长三角(盐城)数字视听产业基地AR互动体验

走进长三角(盐城)数字视听产业基地,炫酷的展品让人惊叹。HUD 3D成像设备让贴上了光纤膜的玻璃“投影”出动态影像;虚拟数字人采集阵列设备在瞬间人像采集系统和具有AI算法的图像处理合成系统配合作业下,可以定制自己的3D虚拟数字人模型;戴上AR头显,即可穿越到游戏场景中,与喜欢的角色并肩作战。在亲自体验了直九式飞机应急救援沉浸式模拟训练后,乌兹别克斯坦国家通讯社主持人、播音员马尔达诺夫·诺济姆容表示,真实感受到了应急救援的紧迫感,这种训练很有必要。长三角(盐城)数字视听产业基地重点打造“短视频创作与传播中心、数字内容监测监管中心、AIGC创新应用中心”三大中心,涵盖创新孵化、仿真交互、虚拟现实、“短视频+”“AI+”等视听领域细分产业赛道,致力于建成“视听中国·盐城数谷”,为文旅、教育、政务等场景量身定制“盐城方案”。目前,基地现有企业113家,核心产业链年开票销售超10亿元。

外媒记者在长三角(盐城)数字视听产业基地体验飞机应急救援模拟训练

外媒记者了解盐城地理人文

行程结束后,中外媒体采风团的记者们用不同的语种,发表关于盐城的报道。文字和镜头里既有麋鹿腾跃的野性之美,也有数字创新的时代律动。盐城正以一场跨越自然与科技的深度对话,向世界递出绿色发展的“盐城答卷”。(撰稿丨苏新辉/图片来源: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