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时评】
近日,一款自重仅1.8公斤、续航3至5小时、售价不足万元的登山外骨骼机器人,在多个景区走红,引起了公众,尤其是老年朋友的关注。如今,在银发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人工智能赋能新质生产力,不断推动银发产业转型升级,为银发经济注入新的活力,科技的力量,正在让老年人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当下,AI技术正广泛应用于老年社会的诸多领域。例如在健康医疗领域,AI技术使体检过程变得更加便捷和高效。AI的大数据分析、汇总解读与个性化管理,可以实现健康状态的动态监测,能及时防范潜在的健康风险,减轻家庭和社会的医疗负担。在养老服务领域,智能机器人能帮助解决人手不足的问题。目前,一些企业研发的机器人不仅能够帮助老人取快递,还能把老人抱到轮椅上、搀扶老人走路等等,可大大减轻照护人员的劳动强度。
此外,人工智能还可以向老年人提供更好的情绪价值。治疗机器人通过模拟生物反应和触觉反馈,能真实地模仿出人类的情感变化,进而有效缓解老年人的焦虑情绪,对阿尔茨海默症等患者有帮助作用。
智能机器人的出现让人类有了新的伙伴,人形机器人、机器宠物狗等人工智能产品,正逐渐融入人们的生活,甚至成为家庭的重要成员。今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穿着东北特色花棉袄的人形机器人,扭着秧歌、转着手帕,赢得了很多观众的喜爱。这种情感互动,使得新技术不再只是一种冷冰冰的工具,它正逐渐成为连接技术与人文关怀的桥梁,为人类社会带来更多温暖与关爱。
在科技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老年人对智能工具的依赖日益加深,然而一些复杂的操作却给他们带来了新的困扰。对许多老年人而言,这些智能设备就像一本没有翻译的外文书,按钮清晰可见,图标却难以理解。AI赋能银发经济,不仅要关注技术本身,更要关注老年人的实际需求,让他们感受到科技带来的便利与温暖。
如何跨越老年人与数字技术之间的鸿沟?产品研发和社会服务两方面要引起重视。
在产品研发上,要方便老年人使用,简化操作界面,保留原生适老设计。比如,只需一个按钮就可以进入开机模式,或者语音呼叫开启界面,这样对于指纹识别困难的老人也能轻松解决问题。手机应用程序怎么用?付款码在哪?安全性如何?也是老年人关注的问题。可以增加人工智能小助手,通过“打车”“付款码”等简单的语音口令,跳转到操作页面,直接进行设置和交易。还可以利用视频客服,对解决不了的问题提供线上帮扶,缓解老年人的焦虑。
一些老年人身边的数字产品要做到“极简”。不能像某些数字电视产品,需要几个遥控器进行操作,来回切换,选项繁多,使用起来极不方便。在产品设计方面,要适应老年人的习惯,一键操作、大字体、高对比度,简化不必要的菜单,重点关注老年人喜欢的电视节目和内容,实现“一键达”“一网通”。
在社会服务上,应简化老年人服务流程。比如在公共服务中,可以考虑扩大社区服务,由专人帮助老年人线上预约号码、排队、信息咨询等,同时保留传统的线下方式,设置老年人快速通道,减少老年人的奔波。要扩大长者智能培训服务,搭建服务点平台,线上线下解决数字服务中的难题;与老年大学联合,传授智能技术知识,不断丰富老年人对智能技术的体验,增进老年人的兴趣爱好,鼓励老年人主动拥抱人工智能。
在近日举行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5年年会上,民政部相关负责人表示,预计到2035年,我国银发经济占GDP比重将从6%上升到9%,老年消费市场规模庞大,银发经济发展潜力巨大。推动AI和银发经济的融合,不是简单的技术加产业的问题,而是一个关乎社会运行的时代议题,是建设包容、公平、美好社会的必然要求。如何让老年人跟上时代的步伐,如何让老年人更多地参与到社会活动中来,是社会各方都应担起的责任。对此,企业和社会需要改变单纯“效率至上”的观念,要为“银发一族”提供更多的人文关怀,让技术红利成为关爱老人、传承文明的动能。
(作者:孟辰,系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