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几个月前,法国一家低空经济企业想研制全新的高精度传动系统,却遭遇了制造瓶颈:其核心部件高精度齿轮,加工精度要求极其严苛,多家法国本土制造商经过多轮试制后,产品始终未能通过严格的质量检测。
多次失败的打样导致项目交付时间越来越紧张。关键时刻,这家企业通过一家在上海创立的工业零部件数字化平台“海智在线”,找到了多家具备特定加工能力的工厂,仅用一周的时间,便成功协同完成了高精度齿轮的加工。 如今,这款零件已经成功装配在重型直升机项目上。相比法国本土供应商,海智在线提供的中国供应链解决方案将零件成本降低了至少67%。
时间回溯到2015年,两个在上海奋斗的女生,因为供职于一家做制造业平台的外企,迷上了“泡”工厂。当走访了上千家工厂后,她们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能不能让这种深入制造业毛细血管的、能生产非标零部件的小工厂在全球竞争的舞台“被看到”?

2015年,佘莹(右)和徐香带领团队创办了海智在线。
用数字标签让工厂“说话”
“一开始,我们没想过创业,就是兢兢业业的外企打工人。”2015年,“三十而立”的佘莹和徐香已成为一家美资公司亚太区总部的最高层管理人员,在“互联网+制造”行业有丰富的经验。当她们想把IT能力本土化、多一些自主权时,却遭遇总部的拒绝。她们拜访过很多国内工厂,看到了中国制造中“沉默的大多数”:小作坊式的管理模式,老旧的机器,以及“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接单模式,但同时他们又具备成本低、反应快、效率高的制造特点。
两个女生决定跳出舒适圈,创立一个可以组织制造业优质产能的供应链平台,把产能变成产品,服务全球买家。
在汽车刹车安全设备的制造中,供应链一层层下发,到最后一层那个做薄薄刹车片的小工厂,看起来很简陋,但它确实能生产出通过严格检验的刹车片。可是怎么让买家“看到”这些工厂的能力呢?让数字标签来“说话”。
徐香打开电脑,进入后台数据库,调出一家浙江慈溪的企业,除了规模、人员、服务过的客户这些基本信息,每一台生产设备的型号、尺寸、加工精度等信息都一目了然。
“我们用了八年时间,打磨出两个数据库,一个面向供应端,用200多个标签对工厂的工艺、设备、产能、折旧、管理能力等数据标准化,建立产能数据库;一个面向采购端,用150多个标签,对买家的采购偏好、订单历时、产品需求的参数、零部件图纸等进行解析,形成订单画像和图纸数据库。所有的尝试都是为了帮助小工厂拿到订单。”
佘莹和徐香都不是搞技术出身,但她们懂工厂的痛点。绝大部分非标零部件工厂根本不懂什么是数字化,如果通过数字化工具提高了效率,节省下来的时间却没有订单可以做,那就进入了恶性循环。只有帮小工厂拿到实实在在的订单,它们才有动力拥抱新技术。
订单为王,是两个女生带领团队帮助中小工厂走上数字化道路的逻辑原点。
帮助“土老板”破圈升级
“这家东莞企业的老板,刚认识时,26个英语字母都不认识,企业也濒临破产,现在已经开始接国外订单,还把工厂建到了湖北。”徐香指着数据库里的一家企业,“在系统里你能看到它的成长曲线:2020年加入海智,到现在已经完成了56个客户的订单,海外业务还在持续增长。”
基于供需两个数据库,海智又开发了一系列AI工具,帮助平台上的工厂与全世界的采购商进行商务洽谈和技术讨论,从去年开始,平台已经导入了27种语言。
比如,采购方在平台点“以图搜图”“以图找厂”功能,就可以一键上传订单图纸,系统便能自动筛选并精准匹配曾生产过类似零部件的工厂。这样一来,一些小工厂能匹配到新兴行业订单,跃升到机器人、医疗、航天等高附加值的领域。
想象空间就此打开——
一个普通话极不标准,自己又当操机工又当送货员的小老板,开始用碳纤维新材料做民用消费品,如今服务海外摩托赛车的仪表外壳;一个原来做保温杯内胆的小工厂,现在做了航空领域的储水设备内胆;一个做煤气灶、打火灶的小工厂,曾经最大梦想是给方太一类的大公司做打火灶,现在开始服务海外的柴油发动机客户……
“这样的故事几乎每天都在海智发生。那家帮法国企业生产高精度齿轮的苏州工厂,一开始也万万想不到自己的产品能用在直升机上。”
在供应链这张大网上的每一个节点,都有可能在客户越来越复杂化、个性化的订单驱动下,再裂变出新的节点。我们由此看到一个又一个由这些“土老板”创造的奇迹。许多全球领先的创新产品,也在这些中小工厂完成技术落地与规模化生产。
让零部件工厂乘“链”舞全球
两个女生在制造业的舞台硬是闯出了一条新赛道:截至目前,海智在线平台链接了70多万中国工厂,来自107个国家的28万买家通过平台完成零部件及产品的采购。2024年平台订单金额达226亿元,同比增长13%。
用数字化的方法去拆解生产过程,一开始其实是很苦的。工厂老板们跟她们刚接触时,总会犯嘀咕,这么漂亮时尚的姑娘为什么要搞制造业,这家公司会不会不太靠谱?甚至创业初期,她俩一般不同时出席活动。“如果需要花力气去解释,说明我们还不够强大。当有一天你做出影响力,为客户带来价值,年龄和性别都不是问题。”
这十年来,所谓创业的风口过了一轮又一轮,徐香却说,“我们从未站上风口。团队不迷信风口,也不惧怕寒冬,这一行得耐得住性子去打磨产品,把服务做到精细化。”
这几年,团队观察到一个现象:当一家工厂链接上海外买家后,通过平台的力量,可以协同其他工厂,为买家提供一站式服务,到最后海外买家把某个产品的供应链全部放到了中国。
法国这家低空经济企业一开始通过海智的系统匹配到一家苏州工厂,在海智的工程技术团队深度介入后,共同制定了加工方案,但交付时间紧张,海智又协调了多家具备特定加工能力的工厂,共同完成后道工序的处理。如今,这家企业已经成功将部分关键零部件的生产转移到了中国。
消费者对产品的新鲜期缩短,个性化产品越来越多,迭代速度越来越快,但变化中正是各种各样零部件工厂的机会。正如创始人佘莹所说,只要产品创新不停止,非标零部件的按需定制、按图加工的需求就是无止境的。
海智正加快实现从供需双方的信息匹配到线上交易的闭环,进一步推动分布在供应链底层的千万个中小工厂融入全球产业链。“只有中小工厂具备高效对接全球市场的能力,中国制造才能占据全球价值链的更高端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