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地处乌蒙山腹地,平均海拔1500米,土壤多为酸性砂质黄棕壤,山野的灌木丛林常年云遮雾掩,无疑是天麻的优选栖息地。

时下,大方县天麻产业进入种植收尾期,勤劳质朴的麻农埋下“致富”的种子,续写一段林中“掘金”记。

一场春雨过后,气温骤降,大方县长石镇山坝村的雨雾久久未散。申时龙一大早来到大方县山饸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饸农业”)种植基地,20余位麻农正在插棒、摆菌材、覆土,分工有序。

山饸农业,是集天麻种植、菌种培育于一体的本土企业;申时龙,是山饸农业负责人,今年是他与天麻打交道的第13个年头,基于对天麻生长的土壤、气候、湿度等手拿把掐,他俨然已是一位“天麻专家”。

见到申时龙,张珍就连忙拉住他:“老申,你快来看看,我这几桶天麻长得有点慢,是啥子原因?”

申时龙蹲下拿起菌丝一捻,当即得出结论:“麻种丢得太密集了,争着吃营养咋会长得快嘛!”

随后,申时龙叮嘱:“掌握好掏泥巴的力度,掏浅了冻麻种,掏深了菌丝爬不上柴;顺着山势种,菌棒插多深、麻种撒几颗,多点少点,天麻生长都会受到影响。”

发现基地里的人比往常少了几个,申时龙嘀咕:“怕是栽苞谷去了。”

张珍接话:“正月间开展无性种植,四月追到有性种植,八月又要整菌床……一年到头围着天麻跑得脚打后脑勺,家里面的苞谷都没时间栽。”话是抱怨,但她的嘴角却高高上扬。去年,张珍靠着种天麻挣了不少钱,家里两层小楼起了砖,日子越过越滋润。

张珍的话不假,每年开春,申时龙带着麻农们种天麻,等待10个月采收,又要马不停蹄地开启新一轮种植循环。

为了“两手抓”天麻产品的质量与产量,申时龙采取不同种植模式:仿野生林下种植保留天麻珍贵的原生态特性,提升品质与药效,天麻素含量达0.42%—1.99%;集约化和工厂化种植,产量高,但天麻素含量略低,主攻食用。

“只要种源好,哪种方式种出来的天麻都好。”申时龙所说的“种源”,正是天麻生长过程缺一不可的“两菌一种”,即蜜环菌、萌发菌和天麻种。

问及育种的“秘诀”,申时龙卖了个关子,一脚深一脚浅地踩进“火烧箐”林子。

“火烧箐”位于山坝村,2023年被划定为大方县长石镇野生天麻资源保护区,主产偏爱海拔1800米至2100米山林的乌天麻。

保护区里,小气候观测站“嘀嘀”响着,紧盯着风雨、气温、湿度的动向,另增设围栏、警示牌,再配合护林员巡逻等举措,全方位守护漫山遍野的乌天麻。

“论药效和卖相,乌天麻才是我们大方的‘脸面’,也正是这片山头,为我们培育‘两菌一种’提供优质种源。”下山后,申时龙来到山饸农业育种基地。

“这菌丝白得跟银丝一样,长得又快又强壮,说明营养足。这些从乌天麻保护区内采集的野生蜜环菌,就是培育‘母种’的关键。”实验室里,技术员陈万刚看着试管里的菌丝喜出望外。

2016年,陈万刚退伍返乡,加入发展天麻产业的队伍。他一心扑在“两菌一种”学习和研发上。

起初,申时龙和陈万刚四处奔走寻找良种,下地后却总会出现存活率低、产量不可观等问题。陈万刚琢磨:还是得研发适宜本地的“两菌一种”才行。

“我们到云南、陕西等地跟经验丰富的天麻种植‘土专家’取经。讨得经验后反复试验,研究土壤微生物含量、适合哪种天麻生长。”之后,山饸农业研发的“两菌”年均产量达300万袋,陈万刚从买家变成了卖家,“连云南的麻农都来进货。”

不仅如此,山饸农业与暨南大学、西南博士站、四川省农科院、毕节市农科所等相关科研院校达成产学研合作关系,建立专家团队调整育种技术,每年翻新“两菌一种”。

标准化种植、精细化培育、规模化发展,遵循这样的思路,山饸农业持续扩大种植规模。目前种植乌天麻、红天麻、绿天麻、血黄天麻等4100余亩,预计年产量将达100万公斤。

产量增加,销量也不愁,因为天麻鲜品还有一个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的“好去处”。

“这款天麻片厚度约1毫米,保持原味原型,是销量最好的‘明星’产品;天麻固体饮料正在研发中,是创新产品之一……”走进贵州大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枋生物”)展厅,公司董事长谭磊对冻干片、超微粉、糖果等30余款天麻产品如数家珍。

大枋生物是一家以粤黔协作为纽带,以乡村产业振兴为抓手,以天麻产业为核心赛道的全链条产业体系企业。

“我们建成5000平方米的天麻精细化加工基地,经过精深加工,天麻‘身价’倍增,受众也增多了。”谭磊的联系人列表里,广州客户占比最多,这些不远千里送去的天麻,成了广东人爱不释手的煲汤靓货。

除精加工产品外,大枋生物还着力研究天麻的“数字溯源”。

展厅中央,一块电子大屏记录着实时数据:大方县天麻种植面积53600亩、农户总人数11500人……

“市场上有不少以次充好的‘大方天麻’,消费者购入货不对板的产品,时间久了会损害‘大方天麻’的口碑形象。”谭磊拿起一盒天麻粉,掏出手机扫描包装上的二维码,出现了一张天麻“身份证”,产地、品种、营养成分等一目了然。

“数字平台”“身份证”是大枋生物与贵州定丰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搭建的国家道地中药材流通质量提升工程中药材流通质量追溯服务系统,可全程追溯中药材的基本信息、质量检测、物流运输等,实现天麻从种源到商品的透明管控,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

回顾“大方天麻”40余载的发展史,历经无性、有性繁殖技术研发,粗深加工更迭,“药食同源”认定,数字化生产等多次突破,成功铸就“中国天麻之乡”“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全国唯一国家级区域性良种(天麻)繁育基地”等金字招牌。

眼下,大方县正围绕品种、品质、品牌“三品”核心环节,加快构建现代化天麻产业生产经营体系,全县天麻产业发展强劲——

规划培育天麻产业经营主体169家,带动农户务工20万余人次;

在瓢井、雨冲、长石、星宿等乡镇规划建设天麻种质资源自然保护区6个,建立全国优质野生天麻种质资源库;

“两菌一种”生产经营主体12家,“两菌”年生产能力3800万袋,“麻种”年生产能力2000余吨,获得市场广泛认可;

建有精深加工企业6家,推动天麻产业“接二连三”全链式发展;

以打造全国天麻交易中心为重点,搭建“互联网+”服务平台,不断扩大“大方天麻”的交易“朋友圈”;

……

2024年,大方县天麻产业综合产值达14亿元。

小小天麻载着一个个致富梦飞出大山。深山里的土疙瘩,成为真正的致富“金疙瘩”。

来源:毕节日报社融媒体中心

作者:文/邹佳芮 王方雁 杨婷婷 图/谭虎

一审:王云

二审:梁慧颖

三审:王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