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六背山有2万多亩地,再等十来天,草坪都长好了,就可以把牛赶上山去。”

4月,春风过处草木青青,在位于黎平县的六背山下,一眼望去从山腰至峰顶,绵延不绝的天然草甸如绿色绸缎般铺展,不见树木,唯有青草随风摇曳。

这里是黄牛们的天然牧场,也是“牛司令”吴国邦在家乡发展牛产业重要版图。从沪上白领到乡村“牛倌”,他在短短几年间,带动670多户群众养牛,将“黎平牛”从深山牧场推向湾区餐桌。

2025年1月,省两会期间,他身着侗族服饰在采访中侃侃而谈:“我们要抓‘两头’带‘中间’,为农户提供保障,打开市场助力‘黎平牛’走向全国。”小时候怀抱远大志向,考上华东理工从这片山走出去,如今又放弃上海金融圈的30万年薪回到这片山。

六背山的牧草和陆家嘴的星光哪一个更闪耀,吴国邦看着眼前绵延的青山心中早有答案——这里的牧草能养活的不只是牛,还有整个村子的未来。

一段“反向迁徙”的振兴之路

“小升初,我是永从镇的第一名,那时候去县城上初中不容易,坐车都得七八个小时,一路翻山越岭。”吴国邦出生在黎平县永从镇传洞村,在家乡人眼中他是个“有出息的孩子”,成绩优秀,脑子灵活,大学期间就在上海和黎平创办了4家教培机构,毕业后在上海的金融公司迅速站稳脚跟。

原本这是一场山里娃逆袭的励志故事,可每年春节返乡,他都目睹着“空心村”的困境,老人们颤巍巍守着牛棚,孩童攥着书包望向山路尽头,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包括自己的父母兄弟,该怎么依靠这片山过得更好一些,他心里涌出了一个念头——2018年,在上海陆家嘴的写字楼里,吴国邦递上了辞职信,他要回乡创业。

2019年,吴国邦回到传洞村创办黎平真牛农业有限公司,2022年又成立了黎平县孺子牛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670户农户养殖牛,产值累计达1500万元。

他深知,养牛不是靠蛮力,而是门科学。在精研黄牛繁育技术的基础上,吴国邦奔赴毕节、安顺、云南等地,向各路专家、技术能手求教,逐步掌握了专业技术知识以及畜牧养牛专业有关的标准、规范、规程和法规,编制了《侗语可视化养殖手册》,制作“苗汉”双语防疫视频,将晦涩的专业标准转化为生动直观的教学素材,有效破解了少数民族家庭在养殖上的技术应用难题。

(该图为受访者提供)

一个“牛”产业背后的星辰大海

在家乡,吴国邦有很多头衔——黎平红色文化协会执行会长、“新时代贵州人”、道德模范、文明监督员等等,在众多的头衔里,吴国邦最中意一个——“牛司令”,一个有激情、有思路、有办法、对群众充满感情,能带领群众致富的产业带头人。

“陆陆续续建设了4个基地,存栏最高的时候是1100多头牛,目前是500多头。”站在位于永从镇的凤凰山基地养殖场,吴国邦手握一把草料,一边投喂,一边介绍,很多时候他都住在山上,每天观察牛的健康和喂养情况。

但他并非传统的“牛专家”,在吴国邦看来,市场才是他的强项,每一个突破,都是从创新开始。合作社成立后,他引入现代经营理念,鼓励农户代养,出栏时先扣除每头成本,按利润分红。凤凰山基地还建起了“小牛超市”,成了小散农户和市场之间的纽带。

“产业发展最重要的是以销定产,我们和上海、广州多家商户都有合作,去年我还找到了合伙人,在广州开了第一家‘贵州酸汤牛肉’店,短短几个月又迅速扩增到8家,今年‘五一’期间还有2家店准备开业,我们的打算到2025年能突破50家门店。”吴国邦述说着当下的发展,眼镜背后的眼神熠熠生辉,年仅36岁的“牛司令”还有更多“野心”要去实现。

一本超越经济账的产业蓝图

“我们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有两方面,一个是让科技赋能产业,建立品牌,开拓更大的市场,另一个是节本增效,怎么让农户少投入,给他们更多保障,让他们少走弯路。”吴国邦低头思考着。

(图为受访者提供)

3月中旬,在一次送牛的过程中,因为山路太陡弯太急,货车频频打滑,牛儿滑到车厢尾,车头都差点翘起来。“每个弯道都要倒车三把才过得去,步步惊心,胜过318国道的72道拐。”这次经历,让吴国邦更感受到了山区农户发展养殖的不易。

“体量小,成本就高,怎么帮助他们节省成本,是件重要的事情。”吴国邦说道:“这是我们正在研发的一款‘牛司令’平台,比如这个‘牛司令AI’,可以帮助农户解决养殖上的难题,提出专业的治疗方案。我还想建一个‘贵州黄牛地图’,把全省的数据收入进来,比如哪里有多少牛,有多少准备交易,打破信息壁垒,解决养殖户的销售问题。同时把饲料、兽药等农资也整合过来,在养殖户规模不大的情况下,大家可以拼一单,这样成本就下来了。”吴国邦一边说着,一边拿出手机展示着近期在做的工作,他的蓝图不止于养殖。

近年来,吴国邦动员母校资源和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共建了华邦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吸纳了许多高校毕业生就业,也吸引了更多专家学者服务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在乡村“一老一小一困一残”社会服务方面发力,助力省政府十件民生实事及护苗行动。

从一个想法到星火燎原,从唤醒的“沉睡荒地”到打造“致富牧场”,“牛司令”的乡土归途有着许许多多超越经济账的产业蓝图。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梁圣

编辑 钟明秀

二审 梁圣

三审 刘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