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体育产业是朝阳产业,充满活力、时尚和健康,是绿色产业、健康产业。

新时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运动健康理念逐步深入人心,人民群众参与体育运动和体育消费的意愿显著增强,多元化、个性化、品质化需求不断提升,大力发展体育产业有利于持续加大优质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在更高水平上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为国家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提供支撑的重要之举;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是顺应发展规律,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要之举;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是统筹推动体育事业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的战略之举。

体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要将体育融入千行百业,共同成长。各地要把体育产业与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紧密结合,主动适应并加强新科技、新技术在体育领域的应用;优化环境,推动民营企业不断创新生产方式、服务方式、运营管理方式和商业发展模式,促进与制造业和服务业协同发展、深度融合,带动体育产业共同价值的整体提升。

各市要把体育产业与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紧密结合,找准、找到符合各个城市的细分市场,培育区域特有的发展优势,为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贡献力量。

为此,大众新闻记者在全国体育产业会议期间,采集全国先进省市的典型案例,希望用他山石为我省体育消费的新引擎助力。

如何让体育消费转化提振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这成为4月11日在济南举行的2025年全国体育产业工作会议的主题,也是各省市与会代表热议的主话题。

从体育赛场到“消费主场”

《“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我国体育产业总规模将达到5万亿元,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居民体育消费总规模超过2.8万亿元,从业人员超过800万人。

体育休闲消费日益成为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为扩内需、促消费、稳增长做出重要贡献。

马拉松的“商业价值”有目共睹。

四川有一个县历经7年打造了首个“半马”赛事,成为国际田联白金标在中国唯一的“半马”赛事。这个县便是处在“三苏故里”眉山市的仁寿县。

在今年这场赛事有15万人报名,最后2.5万人参赛。2025眉山仁寿马拉松实现直接经济效益3.3亿元,间接带动消费6.2亿元。一场赛事带活一座城,仁寿也通过“仁马”火爆出圈。

据国内相关证券研报预计,马拉松赛事经济规模在2025年将达到500亿元。未来,马拉松衍生经济规模将超4000亿元。

“赛事经济”的概念在国内众多城市兴起,头部体育城市纷纷谋篇布局,以举办重大体育赛事为契机,助推城市产业转型升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去年国庆假期,2024WTT中国大满贯赛在北京首钢园举行,比赛的体育馆只有4500个座位,门票销售额超过了5000万。

比赛时,现场观众坐不下,首钢园又搞了两个室外的大屏。大家坐在室外看现场直播比赛,门票是60块钱一张。数据显示,首钢园入园游客1日超过6万人,2日达7.4万人。

2024中网票房总收入超8000万,中网园区2024赛期综合消费超2500万元,这加在一起就超过了1个亿,拉动周边商圈的各种消费和有关的经济活动。

2024中国户外运动产业大会,4天会期为云南各行业带来直接经济效益4.9亿元,经济拉动效益约10.5亿元,税收效益5505万元,有效推动了云南“大香格里拉”地区的一体化发展。

从竞技的赛场成为体育消费的主场,赛事经济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规律和成长逻辑。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经济司司长杨雪鸫认为,各地发展赛事经济要以特色为抓手,守正创新,科技赋能,让区域赛事经济更加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优化城市功能、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发展、扩大对外开放。

她表示,“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全国体育产业工作将聚焦冰雪经济、赛事经济、户外经济和体育用品转型升级,全面提振体育消费。

其中一个主题就是加大优质产品的供给和全面提振体育消费。杨雪鸫认为:“以更多元视域谋划‘赛事+旅游’‘赛事+文创’‘赛事+会展’‘赛事+商贸’等融合布局,这是赛事流量转化为经济增量的重要选择。”

2024年全国22个省份组织发放体育消费券6.4亿元,带动体育及相关消费19.5亿元。

2023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近3.7万亿元、增加值近1.5万亿元,同比增长11.3%和13.9%,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15%,成为扩内需、稳增长的重要力量。

赛事流量转为经济增量

川籍运动员邓雅文在巴黎奥运会小轮车比赛中夺冠,让自行车再度火爆。

成都有9000公里的绿道,其中环成都有一圈100公里的赛道,这100公里的赛道现在成为了网红打卡地。

2023年,成都获评“中国自行车运动典范城市”,中国·成都天府绿道国际自行车赛更成为全球骑行者瞩目的精品赛事,完美串联城市生态与文旅资源,打造“赛事+文旅”融合新场景。 国家体育总局将“绿道运动生活嘉年华”作为家庭户外运动赛事的优秀案例在全国推广。

无独有偶。

广东省借助2025粤港澳三地共同承办全运会的发展契机,联合省文旅厅、省商业厅,在全省大力开展体育赛事进景区、进街区、进乡镇的活动,打出“全运游”的促销口号。

2023年,体育产业总规模突破7000亿元,增加值超2300亿元,增速达9.5%。

一日比赛、多日停留,一人参赛、多人消费,“以赛营城”已是诸多城市的共识。

因为一场赛事奔赴一座城市,这已是当下不少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跟着赛事去旅行”文体商旅融合促消费活动、“乐享精彩赛事·寻味中华美食”活动……各市开展各类具有本土印记、体现湾区文化特色的体育消费促进活动,实现广东体育消费提质扩容。

专家表示,体育赛事是引领群众建立健康生活方式的风向标、减压阀,也是扩内需、促消费、稳增长的新载体、新路径。

——广州市创办“广州体育消费节”,在赛事配套嘉年华、音乐节等活动中嵌入广府特色美食体验,探索创新“体育+”消费新场景,推动文商旅体大融合,全方位拓展体育消费。

——深圳市举办体育消费嘉年华,组织体育企业提供体育休闲娱乐、体育培训、体育用品、体育场馆等优惠产品和服务,配套举办自行车运动购、亲子嘉年华、夏日狂欢购等活动,激发市民参与体育消费的热情。

景区红,街区旺,商圈火。

自然“白雪”换消费“白银”

冰雪热,带火了北方地区;北冰南展,热了南方地区。

过去北方叫“冬闲”,现在变成了“冬忙”,带来了消费热。

吉林省增加航线航班,提高北京、上海、广州等重要冰雪客源城市航班量,季节通航率达到100%,全省开通航线不低于270条。

亚冬会期间,哈尔滨体育及相关消费超250亿元,同比增长35%。

本雪季,吉林省共接待游客1.7亿人次、带动相关消费近 3000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5%和21%。

不仅仅是北方地区,南方地区的冰雪运动也蓬勃开展,四川、广东雪场也都是爆满,场均客流是排在了全国的前两位。

冰雪运动的蓬勃开展,带动了冰雪经济的全产业链发展。

这一组组数字,是冰雪热将体育运动“人气”变冰雪产业“财气”,自然资源“白雪”换冰雪经济“白银”的生动诠释。

2025年第一季度,7个试点省份的296场重点赛事活动参与人次244万,带动消费56.83亿元。

这个冰雪季以来,全国滑雪场累计接待客流2.34亿人次,同比增长15.7%,其中入境客流75.9万人次,同比增长29.9%,滑雪场内各类相关消费超过了360亿元。

运动“人气”变产业“财气”

2023年,江苏省体育用品制造及销售总规模4398.5亿元,增加值从2015年的402.5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1315.9亿元,年均增长率达15.9%。

发挥政策效应,努力为体育制造业发展注入“创新活水”,持续加大政策供给,推动政策集成创新,不断激发体育制造业创新动能。

2025年,江苏省体育局提请省政府出台加快发展赛事经济的政策文件,研究运用财政资金以贴息、担保方式扶持企业发展等措施,强化全链条政策支撑,提升体育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累计安排2.2亿元, 扶持275个体育制造创新项目。将发展体育制造业与促进赛事经济、户外经济和提振消费等政策一体谋划,以免申即享方式,对冠以“跟着赛事去旅行”和举办有较大影响力赛事的社会机构给予奖补,预计创新认定12个体育企业智能车间,12个车间智能化改造投入总计达6.3亿元,应用智能装备数量1015台(套)。

——将发展体育制造业与促进赛事经济、户外经济和提振消费等政策一体谋划,以免申即享方式,对冠以“跟着赛事去旅行”和举办有较大影响力赛事的社会机构给予奖补,预计奖补规模超过2000万元。

——联合有关银行迭代推出体育企业金融服务方案,设立“金融贷”绿色通道,累计服务体育企业1300余家,投放信贷资金超过21亿元。

——创新开展特色运动项目产业链研究,引导一批龙头企业向体育服务领域拓展延伸,提高全产业链竞争力。形成了马拉松、自行车、水上、冰雪、钓鱼等五个产业链的图谱和重点企业清单。

江苏省知名的服装生产企业海澜集团,融合叠加了体育、旅游、文化、商业等优质资源,先后建成了海澜飞马水城、海澜飞马体育公园等设施,成为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典范。

江苏天马网络科技集团打造全品类、全体验的体育新零售场景,建成2个云仓,拥有100多家线上零售店、100多家多品类运动实体店铺,2024年营业收入达100亿元。

山地“颜值”变成产业“价值”

发展户外运动,在绿水青山、冰天雪地与金山银山之搭建起体育桥梁,为经济发展、人民幸福贡献体育力量。

四川省是我国唯一一个长江和黄河共同流经的省份,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1368余条,“千河之省”“千山之省”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为户外运动发展提供了天然舞台。

依托自然禀赋,四川以“让山地颜值变产业价值”为理念,结合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建设,培育出众多国际国内知名户外运动品牌,推动户外运动“小众探险”走向“大众体验”。

持续打造“跟着赛事游四川”,每年推广景区景点200个以上,户外运动产业总规模超过1500亿元。

2023年推动四川省5个户外运动产业发展县先行先试,将横断山脉的“七脉六江”整体打包,打造全球罕有的垂直海拔梯度运动带。

——针对318国道沿线资源,培育“国道体育经济带”,让“此生必驾”升级为“此生必练”。

——深挖“冰雪、山地、水域、低空”四大场景,打造差异化产品体系(目前,已建成36个冰雪场地,有60家航空运动户外飞行场地,山地、水上等项目百花齐放)。

——乐山依托大峨眉和小凉山自然景点,串联山地、梯田、森林等多元地貌,打造2024“一带一路”国家驻华使节自行车系列赛、沙湾美女峰超级越野赛等不同主题赛事。

四姑娘山提供户外运动服务每年为当地带来超6000万元效益,有力助推当地脱贫致富。

“年轻人要酷、家庭客要暖、专业玩家要燃”,“周周有赛事、月月有亮点,季季有爆点”。

看一场热血沸腾的赛事,体验一次风景如画的户外线路,品一桌地道川味美食。

于是,在四川,“小众探险”开始走向“大众体验”。

新质生产力激发传统企业“潜质”

新质生产力对体育事业、体育产业发展必将产生深远影响。

广东省更加开阔的视野,主动适应,加强新科技、新技术在体育领域的应用。

广东省强化科技赋能,努力推动体育制造业“数智蝶变”, 积极探索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路径,推进体育企业加快实施“智改数转网联”,丰富智能制造应用场景,树立一批数字化转型标杆示范。

深耕智能体育新赛道;打造智能体育产业集群;推动体育制造业转型升级……一系列举措,积极扶持数字创意相关项目和企业的发展建设了一批代表性的数字创意相关企业为广东省在VR运动、数字体育智能交互、虚拟赛事等领域做出突出贡献。

2022年度,100项智能体育典型案例名单广东智能体育典型案例上榜17个;2024年,广东省省体育局会同工业和信息化厅联合推荐智能典型案例21个。

精心打造体育消费新业态新场景新模式联动文化和旅游企业、金融机构、电商平台、新媒体平台等举办形式多样的体育消费促进活动。

江苏省聚焦壮企强链,努力为体育制造业发展“强筋健体”,围绕强创新、优品牌、促转型,着力打造一批创新水平高、品牌影响大的领军体育企业。

在无锡市开展智慧体育产业城市建设试点无锡智慧体育产业园:全国首个智慧体育众创空间,目前入园的体育科创、平台开发等企业已达200家,孵化了3家上市企业、3家瞪羚企业、24家高新技术企业,2024年园区累计实现总产值约38亿元。

深化服务创新,为体育制造企业发展把牢科技赋能数字化的发展方向,努力把现代科技数字经济融入体育发展的每一个环节,覆盖体育产业发展全领域、全场景、全流程,持续完善政策、制度和标准,广泛动员各方力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强应用示范推广,加快培育以数字体育技术、产品和服务为核心的体育产业新业态。

(大众新闻记者 于晓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