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也称为阴历或华历,是一种以月亮的盈亏变化为基础,同时考虑了太阳回归年长度的阴阳合历。它不仅仅依据月亮的阴晴圆缺来划分月份,还融入了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即二十四节气,来指导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
阴阳合历
农历是阴阳合历,因为它既考虑了月亮绕地球旋转的周期(阴历),也考虑了地球绕太阳旋转一周的时间(阳历)。
月相变化
农历的月份长度是以朔望月为准的,大月30天,小月29天。大月和小月相互弥补,使历月的平均长度接近朔望月的实际长度,大约是29.53天。
闰月设置
由于农历的月份长度与回归年长度不完全吻合,因此需要设置闰月来平衡。平年有12个月,闰年则有13个月,闰年比平年多一个月。
节气
农历中有24个节气,这些节气表示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与季节和气候变化紧密相关。节气的划分依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例如“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天干地支
农历的年份由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组合而成,共有60个组合,称为干支纪年法。
月份名称
农历的月份名称通常与节气有关,例如,含“雨水”的月份为一月,含“春分”的月份为二月,以此类推。
日常应用
农历在日常生活中用于日期标注、商务活动安排、农业生产活动等方面。例如,选择吉日良辰、节气种植和渔捞等。
通过以上几点,可以更好地理解农历的概念和它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及农业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如果想要进一步了解农历的详细计算方法和应用,可以参考相关的历法书籍或咨询历法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