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春天,贵州省威宁回族苗族彝族自治县第一小学的4000多名学生迎来了一场特殊的讲座,主题是“从山村到北师大:一束微光照亮求学之路”,孩子们听得如痴如醉,教师反响热烈。
和台下的孩子一样,这场讲座的主角贵州省毕节一中教师朱启平生在大山、长在大山,从北京学成后,他又回到了大山。
这位曾经历尽磨难才走出大山的教师现在“想做更有温度的教育,让学生感到更加快乐和幸福”。
一切为了读书
2013年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这位曾经的毕节市高考文科状元放弃省会学校抛出的橄榄枝,回到了家乡。在毕节一中,朱启平看到了曾经的自己,那个大山深处,毕节市七星关区大河乡官代河村岩口组的孩子……
朱启平的父母不识字,也不能外出务工,只靠种几亩薄地维持生计。“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我能学会写自己的名字,最好还会10以内的加减法。”但幼时的朱启平却十分热爱学习,他告诉记者,小时候在山上放牛,他会趁牛吃草时捧着课本一遍遍读。晚上家人睡了,昏暗的煤油灯下他总会独自学到深夜。但家中却时常连学费和生活费都支付不起,为此他从初一就开始一边读书,一边打工挣钱。
为了凑齐学费,朱启平曾在山上挖药材、摘野果,在水果批发市场通宵劳作。有一年春节前,朱启平在凌晨搬运水果时被竹签刺穿手指,鲜血直流。“但那一天我赚了8块钱,买了两斤猪肉和一斤豆腐,过了一个好年”。
一切为了读书。当时他在工地搬砖,会利用工作间隙朗读课文;抓紧一切时间学习的他还因为早起读英语,被居民投诉到校长办公室……但贫困还是让他一度放弃了求学的梦想。转机发生在2007年,国家决定在6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走出大山,去学教育”的信念自此在他心里扎下了根。
三次高考、两次退学的挫折没有打败他,一边打工,一边复读,金榜题名后,他背上了北上的行囊。
大山的呼唤
从山村到首都,面对繁华的都市,初来乍到的朱启平自卑、迷茫。当时的他操着一口浓重口音的普通话,体重仅有40公斤,却可以“扛起50公斤的水泥”。作为村子里第一个来到北京的人,他“越看到世界之大,越感到自己的渺小和无助”。为此他深陷抑郁之痛,甚至有了轻生行为。
他把自己的困惑倾诉给班主任王秀丽。“启平,一个人物质上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面对贫困没有改变它的勇气。”王秀丽一席话让他感受到了久违的温暖,也让迷茫的他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回顾来时的路,当年高考受挫,正是毕节一所中学让朱启平免费复读,他才得以来到北师大。“这为我把坚持读书的信念带回家乡埋下了种子。”朱启平决定“回到大山,去做教育”。
在北师大,朱启平牵头创办了贵州岩口爱心支教队,暑期到贵州偏远山区义务授课。许多辍学的孩子都因他们的帮助再次走进学堂。看着孩子眼睛中求知的光,他心中的信念越发坚定——教书育人正是那条改变贫困代际传递最有力量的道路。
朱启平的支教故事得到了广泛关注。当地政府和希望工程主管部门在岩口修建了建国后第一所公办希望小学,北师大也在此建立了“暑期社会实践基地”,为希望小学援建了图书室和计算机。
有困难找“启平哥”
朱启平的每一届学生都记得,他能在短时间内记住每名学生的名字和基本信息。在校园里,学生总是亲切地叫他“启平哥”,他脸上也总是挂着乐呵呵的笑容,求学时代的自卑困窘早已远离他而去,他更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自信幸福。
2013年9月5日,刚成为毕节一中教师的朱启平在给学生的第一张生日贺卡上写道:今天是你的生日,我在凌晨三点写下对你的祝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与你一起共勉。
这是朱启平坚持多年的习惯:每当有学生过生日,他都会用明信片为学生写一张独一无二的生日贺卡,将自己人生路上的感悟分享给他们。目前共有1700多张明信片被他的历届学生珍藏着。
学校里很多学生都来自留守家庭,每逢重要节日都不能回到父母身边。在朱启平参加工作后的第一个中秋节,他便从第一个月的工资里拿出1200元买了瓜子、水果和饮料,陪伴150多名学生一边赏月,一边表演节目、分享童年经历。以后每年的中秋节,他基本上都会留在学校陪伴学生。
为了学生不再像当年的自己那样困难,每当遇到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朱启平都会力所能及地提供帮助。一个学生在信中写道:“启平哥,我家很穷,过着10元钱一天的生活,有时候好迷茫……”得知他的困难后,朱启平把当年王秀丽对自己的鼓励传递给他,并说“今后学习生活有困难,就找启平哥”。之后的每个月他都会资助这名学生400元生活费,直到考上大学。工作以来,朱启平累计资助贫困学生10余位,资助金额近3万元。
痛哭、辍学、自残……在高中巨大的压力下,不断有学生向朱启平倾诉内心的挣扎。他会陪学生一起聊天、跑步、读书,引导学生用心悦纳自我,“不争不卷,向着理想彼岸前进,静待自己花开”。目前他已经帮助25名抑郁学生走出阴霾。
面对当下高中流行的应试教育,朱启平反思,其核心在于通过精细化管理、高强度训练和资源集中实现高升学率,但代价却是学生身心健康与教育多元价值的牺牲。“人生是一场漫长的旅行,学生不应该把所有热情和精力都用在提升分数上。”朱启平更希望他们拥有健康的身体和丰盈平和的内心。
“不要慌张,不要迷茫,不要彷徨,太阳下山了,还有月光,会照亮前行的路。”朱启平常对学生说这句话,仿佛也是对当年的自己说的,正如他的自称:17岁的启平哥——就是在那年,他在学校食堂的电视上得知了“师范生免费教育制度”。
《中国教师报》2025年04月09日第2版
作者:本报记者 万景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