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七点,家住祥安公寓的张伯伯推开窗户,惊喜地发现楼下工地褪去了往日的“灰头土脸”。运输通道上方罩起的防尘网、雾炮机喷出的水雾,大楼门窗也做了密闭措施。困扰居民“家门口的烦恼”,在打浦桥街道南区综合网格的“未诉先办”工作机制下,悄然画上了休止符。

时间倒回到两周前,这个毗邻小区的办公楼装饰装修工程刚启动就引发居民焦虑。装修的大楼与居民楼相隔十余米,早晨的拆旧声惊碎晨梦,夜间的垃圾清运令人无法入眠,扬起的灰尘让晾晒的衣物成为不可能,居民们私下组建的维权群里,抱怨声每天都在刷屏。

奇怪的是,这次街道城运中心没有接到一件投诉。原来,丽二社区的“民情气象站”发挥了作用:居委书记徐施寅实地查看后立即向综合网格反映,网格站长布置城管执法队员上门检查,发现工地虽证照合规但不重视拆旧阶段的扰民情况。“不能等群众来反映,我们要主动出击。”

一是展开“地毯式体检”:分贝检测APP显示拆除施工噪声达69dB,近临界值;在线监测仪已经安装但尚未开启设备;建筑垃圾运输通道仅有人工洒水。记录下这些“诊断报告”,成为与施工方谈判的“硬核”依据。二是走访1号楼西侧居民户,整合居民的诉求。三是组织专题协调会。会上,施工负责人从最初的抵触到频频点头,承诺按照“控尘降音”的具体要求做好整改。

改变在72小时内发生:建筑垃圾堆放点上方覆盖新型防尘布,清运垃圾调整了时序,做到日产日清;围墙加装了自动喷淋系统,切割机装上了隔音罩,朝向居民的门窗都封闭了;施工铭牌重新安装在靠居民小区的醒目位置,施工许可证的图片转发楼组交流群。

“真没想到,我们还没打12345,问题就解决了!”在居民活动室里,业委会王阿姨竖起了大拇指。热线办理是检验综合网格治理成效的试金石,打浦桥街道把“问题清单”建在群众的“诉求清单”之前,把工作站建成“民情气象站”,全面感知社区需求,主动解决群众诉求,从接诉即办到未诉先办。

目前,装修正在进行,工作仍在继续:建立“工地——社区”沟通群,由工地项目安全员按照施工动态与社区汇报。施工工地24小时开启在线监测仪,把数据同步到手机端,在线监测小程序的数据显示,实施整改后每立方下降0.2mg,噪声下降5dB。

记者 / 高磊

编辑 / 孙冲

图片 / 打浦桥街道

1. 外滩、南京路、豫园瞬时客流骤增!他们出手了

2. 走基层丨小东门“五边形”养老,让晚年生活“超有范儿”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