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福建是全国非遗资源大省。近年来,福建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以“亘古亘今、日新又新”的创造精神,福建非遗呈现“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万千气象,全面彰显非遗大省的气韵风采和独特魅力,充分展现新时代闽派文艺的新气象新形象。为此,央广网福建频道特别推出系列有声节目《听见福建——知否·非遗》,讲述福建非遗故事,在传承中听见闽人智慧、传承与匠心。
丛山数百里
尽在一框中
细如发丝的刀尖,在薄如蝉翼的软木片上舞动,转折、顿挫、旋转……仿佛被施了魔法一般,不一会儿,一块普通的软木便化作玲珑精巧的亭台楼阁、栩栩如生的花草虫鱼。仅凭几把刻刀、一块软木,一个缤纷的世界便跃然眼前,这便是福州软木画。

福州软木画作品(央广网实习记者 冯婧芸 摄)
福州软木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它发源于福州东郊的西园村,至今已走过了百年的风雨历程。在那个时代,福州的工艺美术蓬勃发展,软木画作为其中的瑰宝,逐渐崭露头角。20世纪80年代,软木画迎来了它的黄金时期,成为福州重要的出口外销产品,向世界展示了东方文化的独特魅力,为我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些精美的软木画作品,带着福州人民的智慧和心血,跨越山川湖海,来到了世界各地的舞台上,让世界看到了中国民间艺术的博大精深。

游客体验软木画的制作过程(央广网记者 龚雯 摄)
作为一种“雕”和“画”相结合的民间美术工艺品,软木画运用“以小观大”的艺术手法,将山水、花鸟、亭台楼阁等风景浓缩于方寸之间,展现出一种“丛山数百里,尽在一框中”的人间意境。
软木画的风格多样,或意境深邃,引人遐思;或清奇可爱,灵动活泼;或古雅淳朴,韵味悠长。它既是“无声的诗”,也是“立体的画”,以刀代笔,在画框内的有限空间里营造出景物的立体化效果,让人在咫尺之间领略到大自然的壮美与生命的灵动,展现了福州人民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感悟。

福州软木画作品展示(央广网实习记者 冯婧芸 摄)
软木画的匠人们大多一生一技,他们对建筑物、动物、植物、人物、器物的雕刻各有所长,一幅作品至少需要两三人分工合作。以梅花为例,其制作工序有7道:花瓣需取没有孔洞的软木硬挖、拗出弧度;花蕊则需将软木切成薄片,裁掉有孔洞的部分,再切成细丝,放入容器拉出花朵。他们的手指在软木上舞动,仿佛与自然对话,将自然的灵性融入到每一件作品中。
2008年6月,软木画入选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一荣誉不仅是对软木画艺术价值的肯定,更是对其传承和发展的鼓励。如今,福州软木画有五百多种花色品种,产品远销39个国家和地区,有的作品还陈列于首都人民大会堂福建厅,熠熠生辉。
监制:伏成镭
策划:陈洪亮
文字:罗晓英
音频:冯婧芸(实习)
封面设计:李靖文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