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新顺

古人云,水利之在天下,犹人之血气然,一息之不通,则四体非复为有矣。省委书记刘宁初到河南就先后深入周口、南阳、平顶山等地调研内河航运、南水北调、水库除险加固等工程,他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和对河南工作的重要论述,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抢抓当前水利建设“黄金期”,以水为牵引,把生产、生活、生态统筹起来,把守护河湖安澜、保障生产安全、造福人民群众结合起来,加强水源涵养和水质保护,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完善防洪减灾体系,优化水资源配置利用,全方位做好治水兴水大文章。

贾鲁河是河南中西部地区重要出海水运通道

贾鲁河发源于新密山区圣水峪一带,经尖岗水库、西流湖流经郑州市区北部,向东经中牟、开封市入许昌市,至周口市入沙颍河,过安徽最终汇入淮河。贾鲁河前身曾是济水、鸿沟、汴渠、浪荡渠、通济渠、汴河等古代河渠的一部分,见证过诗经溱洧的清新明朗,浸染过楚汉之争的历史浩荡,承载过惠济、汴渠的航运繁华,经历过贾鲁治水的欢愉悲怆,是历史上黄淮相连的水道,因元朝名臣工部郎中贾鲁治水有功而得名。

当前,作为河南省中部地区的骨干排水河流,贾鲁河承担着防洪除涝、农业灌溉、生态保护等重要功能。今年1月省政府发布的《河南省省级现代水网先导区建设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加强水网与航运融合发展,开展淮河、贾鲁河、沙颍河、唐白河航道建设。这对于河南补齐内河航运短板,加快建设中原出海新通道,积极融入海上丝绸之路意义重大。研究认为,贾鲁河通航的疏浚治理,是一项确有需要、生态安全、可以持续的重大水利工程。如何科学、可行地开展贾鲁河航道的疏浚治理,提高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最大化,是学术界需要集思广益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古代贾鲁河开凿、疏浚及漕运的历史演进回顾

古代贾鲁河开凿、疏浚、漕运历程可以概括为四个阶段。

第一,鸿沟与战国至汉代的运河体系初建阶段。战国时期,魏国开凿鸿沟(今贾鲁河前身),西自荥阳北引黄河水东流,入中牟西的圃田泽,然后东流到大梁(开封)分成汴水、沙水分别流经安徽入淮河,沟通了黄河与淮河两大水系,鸿沟以汴、沙二水为主干连通豫东平原,把黄淮两大水系间的济、濮、汴、睢、颍、涡、汝、泗、菏等主要水道联接在一起,形成了鸿沟水系,运河也进入有体系时代,并兼具灌溉与运输功能,通航水域有了较大拓展,这与当时开凿运河的工程技术进步密不可分。比如,冶铁工具的使用提高了挖河功效、改变流向等。秦汉重视漕运,西汉时期,鸿沟改称“浪荡渠”,漕运功能逐渐增强,至东汉发展为汴渠,历史上著名的王景治河(包括治理黄河、修治汴渠),形成了“东方之漕全资汴渠”,初步连接黄河、淮河与长江水系,成为沟通中原与江淮地区之间水运的联系。这一阶段的成就有三条:一是开源引水,调节水量(水门技术);二是以湖为库,因势利导;三是黄河漕运,沿河置仓(转运仓)。

第二,隋唐大运河的贯通与漕运鼎盛时期。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河南水运主要标志是运河密集成网(即水网)与造船(龙舟、楼船、漕船),既可溉田、又能通运。而隋炀帝开凿通济渠、永济渠,连通五大水系,构建以洛阳为中心的南北大运河体系,是航运史发展的重大标志,河南航运事业更是以隋代大运河开凿为转折点,进入大发展昌盛繁荣时期。唐代通过完善管理机构(如漕运使)和分段治理(如汴河疏浚),保障江南物资北运,可以说唐代以洛阳为中心的航运网拓展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这一阶段的经验有三条:一是工程管理,开凿通济渠路线优、时间短、成本低;二是治水兴水,永济渠(卫河),实现农业灌溉,商业繁荣,大运河开凿后的东都洛阳不仅是国内商业大都市,也是当时国际商业都市;三是造船技术,出现了适应不同水路的舟、航、舫、舸等多种大小、规模、形制不一的船型,展示了造船业大发展景象。

第三,贾鲁河的复兴与元代治河技术阶段。元代贾鲁通过“疏塞并举”策略治理黄河,同时疏浚古运河(今贾鲁河),开凿新河道连通郑州新密至淮河,恢复开封漕运,朱仙镇因此成为华北最大水运码头。贾鲁治河采用疏浚故道与沉船堵口结合,体现“堵疏并重”的工程智慧。

第四,明清的河漕管理创新阶段。明代通过开挖减河(如四女寺减河)分流洪水,降低主河道压力,同时改良土壤,并设立专门运河管理机构。清代实行“河漕分离”制度,河道总督与漕运总督分权制衡,并利用洪泽湖“蓄清敌黄”,调控水位差,减少黄河泥沙倒灌运河,保障运河通航。但黄河改道与泥沙淤积最终导致贾鲁河漕运功能在清末衰落。

进入新时代,伴随着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的提出,以及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的批复,特别是引江济淮工程的通水、通航,再加上周口入选港口型国际物流枢纽,贾鲁河作为沙颍河的主要支流,河南内河航运迎来发展新机遇。

加快推进贾鲁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治理对策

从古至今,治水一直关乎民族生存、文明进步、国家强盛。借鉴古代治水经验,贾鲁河治理需立足流域,统筹水源、防洪、航运与生态,谋划可持续的现代治水新思路。

第一,涵养水源、多源调水,注重节水优先。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把水资源问题考虑进去。贾鲁河疏浚应在源头治理涵养水源基础上,切实做好多源调水。可以借鉴清代水柜理念,整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与本地水库(如荥阳丁店水库),利用好金水河、索须河、熊儿河支流的再生水和雨水,优化贾鲁河水源补给。治水包括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等多个环节。当前关键环节就是节水,树立节水就是开源、就是增效、就是减排、就是治污、就是文明的理念,全面实施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耗行动。积极推广滴灌技术,减少农业用水浪费,利用水质监测系统控制工业污染,并推进水情信息采集、预报预警、防汛抗旱指挥、防洪调度系统建设,形成“雨情、汛情、险情、灾情”的防汛抗旱决策支撑系统、实现从“治水”到“智水”。

第二,兴水利、除水害,实现人水和谐共生。治水要良治,统筹做好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治理,立足流域,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汲取郑州“7·20”贾鲁河发生超历史纪录洪水,疏浚现有支流(如金水河、索须河),并规划建设下游河流分洪,降低郑州城区内涝风险。按照“安全河、生态河、景观河、文化河、幸福河”的理念,对尖岗水库下游至中牟县大王庄弯道河段进行综合治理。同时,做好沿贾鲁河水域重建人工湿地,种植芦苇、香蒲等净水植物,提高生物多样性,提升水体自净能力,打造贾鲁河生态走廊。

第三,量水而行、因水制宜,发展内河航运。推进水网与航运融合发展,加强水网与水运通道统筹,全面提升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协调治理能力,促进贾鲁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借鉴古代运河疏浚经验,加强水利枢纽与航运枢纽统筹,重点整治中牟至周口段航道,确保贾鲁河满足郑州港规划航道等级与船舶通航需求,统筹推进船闸、港口、码头、岸线建设。倡导港产城、港航贸、运贸产协同,引导工业和仓储设施纵向布局,集约利用岸线资源,集聚港口偏好漕运,大力发展临港经济。同时,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引入太阳能航标、船舶电动化改造,结合5G技术实现航道实时监控与调度,创新省级水网先导区建设,为构建“系统完备、安全可靠、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循环畅通、调控有序”的国家水网提供有力支撑。

第四,实施文化保护与开发,弘扬中华水文化。河流,是流动的遗产,是活着的历史。水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以保护、传承、弘扬为主线,把水安全、防洪、治污、港岸、交通、景观融为一体,挖掘贾鲁河历史遗址(如朱仙镇码头),发掘贾鲁河水文化时代价值,建设沿河文化公园,结合漕运主题旅游,丰富水文化的时代内涵,实现水运与文旅一体化发展。2021年郑州特大洪灾致使贾鲁河流域遭受惨重损失,尽管造成灾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也与贾鲁河河道上下游协同机制尚未建立等有一定关系。这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河道防洪安全和生态保护的极端重要性及流域协同治理和保护的紧迫性。因此,我们可以参考明代流域管理法规,借助河南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审查批准的郑州、开封、许昌、周口四市的贾鲁河保护条例,为贾鲁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法治保障。

(作者系河南港口枢纽与临港经济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