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卢树彬 佘高慧 李世雪

在春光洒满田野的时节,恩施市三岔镇成片的马铃薯种植基地生机勃勃。

这片希望的田野,承载着三岔镇群众的致富梦想,也见证着当地马铃薯产业从传统小农种植迈向产业化发展的蜕变历程。

“2016年,我返乡种植了100亩马铃薯。”恩施市连线生态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赵年现说,三岔镇马铃薯种植历史悠久,加之政策扶持力度大,让他对投身马铃薯种植充满信心。

早在2011年,恩施州农科院、恩施市农业农村局和三岔镇人民政府便开启了马铃薯种薯繁育体系建设合作。此后,三方在马铃薯产业发展上持续深化合作,将最新的品种试验、种繁技术以及种植技术率先在三岔镇推广应用。

在这样利好的大环境下,赵年现第一年种植马铃薯就迎来丰收。

2018年,赵年现决心扩大种植规模,带动更多农户参与。“只要能让老百姓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就不愁没人响应。”赵年现说。

这份底气,源于稳定的“米拉”“鄂薯10号”等优质种薯供应,保障了马铃薯的品质与产量。

为进一步护航马铃薯产业发展,该镇农业服务中心农技人员频繁深入田间。“别看这两天温度高,可不能掉以轻心,过两天有‘倒春寒’,一定要提前打防冻药。”3月25日,农技人员张武齐来到赵年现的基地,及时给出农技指导。像这样的指导,一年不少于20次,从马铃薯品种挑选、播种深度,到晚疫病防治,技术人员给予了全方位指导。

“采用‘薯玉豆’复合种植模式后,马铃薯平均亩产仍保持在2000公斤左右,每亩还能多收500余公斤玉米和150余公斤黄豆,每亩年均增收2000余元。”赵年现说,2022年,湖北省科技计划项目“薯玉豆”复合种植模式落地三岔镇河湾村,他积极响应推广,将“薯玉豆”复合模式种植规模扩大至800余亩。

此外,粮食提单产、绿色防控等政策扶持相继落地,高标准农田整治完成,为马铃薯产业发展筑牢了根基。

合作社负责衔接农资发放、宣传政策、保底回收商品薯等事宜。不用操心农资和技术,种植户纷纷表示,“跟着赵年现干,省心!”去年,河湾村种植户邓虎堂种植的马铃薯亩产达2000公斤,累计采收2万公斤,净利润达4万元。

农科院提供原种,农业服务中心提供种植技术指导、晚疫病防控等社会化服务并落实企业奖补资金核发,合作社从种、收、卖各环节兜底。一套“组合拳”打消了普通种植户的顾虑,纷纷加入马铃薯规范化种植行列。

如今,赵年现已带动河湾村100余户农户发展马铃薯1000亩。

多年来,三岔镇积极探索“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培育了4家种植专业合作社、1000余个能人大户,吸引1万余人参与马铃薯产业发展,马铃薯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3万亩。

种植根基越打越牢,产业链条也在持续延伸。

走进恩施硕品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马铃薯以全新的形态呈现在人们眼前。

原料储存库内,10余吨马铃薯富硒蛋白原料整齐排列,等着被运送到生产车间;公司展厅里,土豆泥、土豆面、土豆米等马铃薯加工产品琳琅满目;生产车间内,机器轰鸣,硒土豆植物饮料、富硒蛋白肽片、富硒蛋白肽固体饮料等产品有序生产。

据了解,土豆泥、土豆面、土豆粉、土豆米等产品也会在5月至10月进入生产高峰期。

“马铃薯富硒蛋白提取技术让我们打破了马铃薯生产加工附加值低、季节性强的瓶颈。”硕品现代农业常务副总经理梅虎介绍。

通过与湖北省富硒产业技术研究院、恩施州农科院、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等科研院所及高校进行合作研发,公司成功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项,获授权发明专利2项,马铃薯富硒蛋白提取工艺便是其中之一。

凭借稳定的马铃薯原料供应,公司一年可提取马铃薯富硒蛋白150吨,用于深加工产品生产,让原本2元每公斤的马铃薯“身价”增至30元每公斤,年产值达3000万元。

从传统种植迈向规模化、产业化,从单一农产品发展为多元化深加工产品,三岔镇马铃薯产业不仅改变了农民的生活,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