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幕上,张艺兴饰演的聋人父亲小马在法庭上颤抖着比出手语“我犯罪了”的瞬间,影院里的抽泣声此起彼伏。这个充满张力的场景,恰是《不说话的爱》最精妙的隐喻——在这个被声波主宰的世界里,一个父亲的沉默反而成为最震耳欲聋的呐喊。影片通过讲述聋人父亲小马为争取女儿抚养权卷入撞车骗保案件的故事,通过这个特殊家庭的遭遇,折射出残障群体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困境。
在当今高速运转的社会中,健全人尚且疲于应对激烈的生存竞争,听障人士和其他残障群体则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他们不仅要克服身体上的障碍,更要应对社会的忽视与排斥。然而,追求美好生活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这些被边缘化的群体正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倔强地证明着存在的价值与尊严。

张艺兴此次贡献了从艺以来最具突破性的角色——胡子拉碴的聋人父亲小马。无论是“听障”还是“父亲”,似乎与张艺兴本人的生活都相距甚远。据了解,为塑造聋人父亲角色,他提前数月沉浸在手语学习与听障社群体验中,甚至在日常生活中刻意保持手语交流状态。这种近乎偏执的准备让他的表演褪去明星光环,呈现出罕见的真实质感。那些令人难忘的细节——交流时下意识抿起的嘴角,听到声响时眼珠的轻微转动,走路时微微前倾的姿态……影片中有两组极具张力的片段对比:撞车的暴力与手语的柔韧。小马应对外界压力时的倔强坚韧,被迫加入骗保团伙时,通过高速镜头与金属撞击声,外化小马被挤压的绝望;后者则是小马面对女儿木木时的细腻、慈爱、温柔,以特写镜头捕捉手指的颤动、眼神的交汇,将“无声之爱”具象化。通过小马在不同情境下的身份切换,仿佛是从生活中自然生长出的肢体记忆,像本能般的情感流露,这些都赋予了作品纪录片般的真实质感。

除了张艺兴的表演值得认可,影片《不说话的爱》有意义之处,还在于一个父女双向治愈的故事,以及通过小马一家的遭遇,完成对听障群体生存现状的社会学观察。
电影中,诈骗团伙专挑聋人下手的情节并非夸张——我们常在新闻中看到听障人士成为经济诈骗目标群体的现象,也有很多具体案例显示聋人遭遇诈骗的手法。即便是在正常生活中,听障人士也常常遇到苦难,例如小马在几次无心过错后,酒店经理在辞退他时说:“我听不懂你在说什么,你也听不见我在说什么。”真实地展现了生活之中聋人面临的沟通难题。以至于8岁的木木需要成为家庭顶梁柱,她不仅要替父亲与外界沟通,还要帮他接零工赚钱,甚至用稚嫩的手语安慰父亲:“没有我,你听不见,赚不到钱。”当木木在法庭哭喊“我爸爸不是这样的”,她不仅是为父亲辩护,更是在替整个聋人社群发声。

除了主演张艺兴,和有少量镜头的章若楠、艾丽娅,其他演员大多数都是陌生的面孔,原来,他们都是“首次触电”的聋人演员。据了解,影片邀请了近30位聋人演员参演,其中包括普通上班族、手语教师、“慈善咖啡吧”的“无声咖啡师”以及“无声”芭蕾舞演员等艺术工作者,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真实情感诠释角色,这种“去表演化”的真实成为影片情感穿透力的根基。走出影院时,最令人深思的不是那些催泪场景,而是一个简单却沉重的问题:我们习惯给予弱势群体同情,但我们是否真的准备好,去听到那些边缘化的声音?我们是否与他们构建了真正平等的对话系统?

《不说话的爱》不是非常完美无缺的作品,但它成功地填补了当前院线电影市场中同类影片的空缺,将听障群体的生存困境摆到大银幕上,转化为大众的情感启蒙。在这个追求爆点、金句、高光时刻的快节奏时代,还是有这么多人,用近乎默片的方式讲述故事,本身就是一种勇气。而能把沉默演得如此丰盈,让无声胜有声,这不仅关乎电影艺术,更关乎我们如何定义人性与尊严。在这部电影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特殊群体的故事,更是一面镜子,照见每个人内心深处那些未被言说的柔软。
记者:邢媛 编辑:邢媛 校对: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