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来万物醒,耕耘正当时。4月的泾川大地花红柳绿,行走在泾汭河川区的万亩设施蔬菜产业园汭丰、王村核心区,玉都镇下坳村设施蔬菜示范园区等地,棚内蔬菜枝叶繁茂、缀满果实,移栽菜苗长势良好,处处都有菜农在棚内忙碌劳动的身影。

规模效益双提升 打造产业集群样板

4月10日,记者走进玉都镇下坳村设施蔬菜园区三期项目现场,一派繁忙的施工建设场景跃然眼前,工人们分工合作,钻孔打眼、焊接拱杆,一座座蔬菜大棚拔地而起,整齐排列,该园区三期园区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助推玉都镇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

下坳村设施蔬菜示范园区,总占地2000亩,总投资6785万元,分三期建成,一期二期共建成日光温室18座,钢架大棚1200座,目前已全部建成投用。三期规划占地950亩,投资3705万元,新建钢架大棚810座,配套水电路渠等设施,于3月中旬全面开工建设,计划4月中旬建成并投入使用。

“我们按照‘扩量提质、科技赋能、全链发展、效益倍增’的发展思路,充分借鉴一期、二期建设经营成功经验,鼓励群众流转土地、扩大规模、带动增收。”玉都镇镇长宋涛介绍说,今年园区蔬菜产量预计可达9100吨以上,蔬菜产业纯收入预计达2184万元,群众增收基础得到进一步夯实。

今年泾川县重点实施玉都镇下坳村设施蔬菜园建设(三期)等蔬菜产业类项目6个,总投资3282万元,新建钢架大棚380座,改造提升日光温室73座、钢架大棚293座。至目前,全县累计建设日光温室1287座、钢架大棚7012座,带动群众种植露地蔬菜4.3万亩,全县蔬菜种植面积将达到5.5万亩。

科技赋能夯基础 提升优质蔬菜竞争力

随着全县蔬菜种植面积的逐步扩大,如何让本地生产的蔬菜在市场上更有竞争力?泾川县经过积极探索创新,把引进推广新品种、应用新技术作为解答方案,走出一条“园区单品化、单品规模化、规模市场化、市场订单化”的泾川种植新路径,推动了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

眼下,泾川县泾汭河川区万亩设施蔬菜产业园汭丰核心区种植的辣椒迎来采摘季,园区里一排排高大的第七代下蹲式日光温室格外显眼,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棚内翠绿的螺丝椒挂满枝头,长势喜人。

“去年在县上技术人员的引导下,我引进种植了新品种辣椒华美105,这个辣椒品质好、口感佳,在市场上很受欢迎。”手里拿着自己种的优质辣椒,泾川县汭丰镇龙王村村民张亮难掩内心喜悦。

汭丰镇党建办主任张辉说:“我们引进山东寿光第七代下蹲式日光温室,这种温室一个棚的产量相当于3个钢架大棚,墙面采用土夯结构,相比传统钢架大棚,保温效果大幅提升,就像给蔬菜穿上了一件温暖的‘棉衣’,一年四季都能满足蔬菜生长需求。”

近年来,泾川县本着“生态、绿色、有机、无公害”的理念,在汭丰镇、王村镇、玉都镇设施蔬菜园区建立绿色有机蔬菜基地,在新建园区推广下蹲式日光温室建造、智能管控、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绿色防控、无土栽培、信息化应用等先进技术。同时,积极与省农科院、兰州大学合作,采取“产学研”相结合模式,引进单品产量高、价格效益好、适宜种植的皱皮椒、陇椒、黄嫩西芹等新优蔬菜品种60余种,大力推广订单种植和单品规模化种植,切实强化产销对接,全面推行“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推动蔬菜生产向中高端迈进,极大提高了蔬菜种植效益。

产销对接稳市场 激活助农增收新引擎

走进泾汭河川区万亩设施蔬菜产业园王村核心区,一个个现代化设施大棚整齐排列,棚内翠绿的螺丝椒缀满枝头,螺丝椒陆续成熟,大棚内一个个色泽翠绿、个大饱满的螺丝椒挂满枝头,30多名务工群众穿梭在棚间忙着采摘、分拣、打包成熟辣椒,等待外运,一派繁忙景象。

“我的辣椒是去年10月份种植,今年2月份开始采摘,到现在已经采摘了3次(茬),每茬亩产2000斤左右,每斤批发价4元左右,主要销往兰州、西宁、西安、东北等市场。”王村镇蔬菜种植户宣文军高兴地说。

宣文军种植的设施蔬菜大棚属于泾汭河川区万亩设施蔬菜产业园王村核心区二期项目,是王村镇2024年通过招商引资方式,引进山东寿光中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采取政企联建的方式建设,于2024年建成投产。运营中采用“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目前园区主栽华美105辣椒和兰巴达西芹两个品种,华美105辣椒预计亩产量1.5万斤左右,每斤单价比本地辣椒品种高1元以上,兰巴达西芹亩产量2万斤以上,亩产值4万元以上。

“为了解决群众蔬菜销售难的问题,我们引导群众采取园区单品化、订单化模式,农户种植的大棚由企业全程指导农户按照‘统一技术标准、统一种植品种、统一时间栽植、统一上市销售’的要求进行种植,发挥山东寿光中天公司市场、销售渠道优势,与山东寿光物流园、天马果蔬批发市场签订了购销协议,有效解决蔬菜销售难、群众收入不高等问题,有力带动周边群众种植经营,让群众走上了稳定增收致富的新路子。”王村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王海映介绍。

乡村振兴产业为先。泾川县坚持党建引领,将设施农业作为加快乡村振兴、增加农民收入的切入点,持续加大技术指导力度,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辐射作用,示范带动更多的种植户采取科学方法种植,推进大棚果蔬产业规模化、标准化,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让温室大棚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聚宝棚”。(记者 谢正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