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化日报全媒体讯近年来,新晃高度重视防汛备汛工作,制定了《新晃县应急转移能力建设方案》,按照“四个一律”工作要求,准确把握“转移谁、怎么转、何时转、转到哪、转后如何管理”五个关键环节,建立了“应转、尽转、早转、转得了”临灾转移避险工作体系,切实提升应急转移能力。

应转解决“转移谁”的问题。重点转移在册地质灾害隐患点、切坡建房风险点受威胁人员,易崩易滑地段建房、陡坎陡坡脚下建房不加防护的住户;山边、溪边、坡边、崖边、沟边、沟口、滑坡地带边有险情苗头的住户,低洼点、山腰点等自然条件不好的住户,山洪易发区内残坡积层较深的山坡地住户;病险水库、尾矿库、头顶库和骨干山塘下游群众,溪河两边位置较低处、双河口交叉处及河道拐弯凸岸的居民土坯房、浸水房住户;留守老人和妇女儿童、残障人士、五保户等弱势群体;山洪、地质灾害危险区内在建工地及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受威胁人员。

尽转解决“怎么转”的问题。按照“属地管理、条块结合”的原则,建立完善县包乡、乡包村、村包组、党员干部和群众骨干包户的转移避险包保责任制。运用好“1+4”“党建+微网格”,以行政村(社区)为单元,将暴雨、洪水、地质灾害等情况下可能造成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的风险隐患、危险区纳入网格化管理范围,分级分类建立转移人群和转移责任人台账,健全逐人落实、逐户对接的“敲门喊应守望相助”提醒叫应和安全转移机制,做到转移避险定员定责、分片分块包干,风险区域全覆盖。

早转,解决“何时转”的问题。严格按照“四个一律”要求组织人员进行转移避险,即当雨量达到临灾预警值时、发生险情异动时、风险隐患不能准确预判时、当夜晚出现以上三种情况时,一律进行转移避险。落实落细“631”预警预报叫应机制,县气象和自然资源部门精准靶向发布预警信息,收到气象暴雨及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黄色、橙色、红色”预警时,各防区责任单位立即组织风险群众进行转移避险。

转得了,解决“转到哪、转后如何管理”的问题。坚持全县“一盘棋”统筹,以乡镇为区域、以村为单元、以人为单位开展应急转移工作。根据转移安置工作需要,充分利用各村闲置的老旧村部、学校、敬老院作为临时安置点,根据现有条件进行维修改造,满足通水、通电、通路、可洗漱、有卫生间、不漏风雨等基本生活条件,改造费用按照平均每村2万元的标准量化到乡镇;床铺由县财政按需要转移的人数统一采购折叠床;保障应急转移交通通畅,以村为单位落实应急转移车辆,做好登记备案;转移安置基本生活救助补贴标准按照有关规定为每人每日20元。响应解除后,自然资源、住建、应急管理等部门和乡镇(街道)、村(社区)对隐患点、危险区进行评估,存在险情的继续进行管控。紧急情况解除前,严禁转移避险人员擅自返回撤出区域或者其他危险区域。

截至目前,新晃已设置各类安置点204处,可容纳9600人居住或临时休息,设置铺位5432张,并配套相应的垫被和被褥,确保需求。(本报通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