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校园食品安全并非高校建设范畴的细枝末节,其不仅直接关系到师生的健康,也影响着一所学校的办学声誉乃至教育强国的建设水平。在高校食品运营生态中,不断丰富的业态为学生带来了多样的食品供给,改善了校园生活质量,同时也存在一些食品安全隐患,引发社会高度关注。这亟需引发高校及相关监管部门的重视,系统性优化管理环节,切实筑牢高校食品安全防线。

◎关键词高校食品安全;经营承包;食品监管;协同共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呈现出新的特点和挑战。其中,高校食品安全更非高校建设中细枝末节的小问题,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确保校园食品安全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基础性工作之一。

近年来,高校食堂和食品供应模式愈发多样化,学校食堂自营与承包等多种模式相互交织,这些丰富业态在为学生带来丰富食品供给、改善校园生活的同时,也埋下了诸多食品安全隐患。筑牢食品安全防线,需要各方力量共同开展多层次的工作。

一是高校应重塑食堂承包管理体系。探索科学完备的食堂承包准入机制,既要从承包方的经济实力出发进行考量,更要构建起诸如层次分析法等科学体系,对其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有效性以及过往食品安全记录的可靠性进行重点评估,最大化发挥合同条款的约束作用,对食品质量标准、安全责任归属以及违规处罚条款进一步细化明确,以违约责任规束承包方的经营行为。同时,落实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建立定期评估机制,对承包方的食材采购、加工流程、卫生状况等关键环节进行全面审查。一旦发现问题,立即依据问题的严重程度启动相应的整改或终止合同程序,始终确保食品安全风险整体可控。

二是不断优化高校内部食品安全评估监管机制。可以设立专门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按照岗位胜任力模型配备专业的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面,改进过度侧重表面指标的做法,全面融入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原理,对食材采购源头、食品储存和加工全流程建立严格的审查和溯源机制,明确温湿度控制标准以及杀菌消毒流程要求,设置科学严谨的考核标准,对执行情况进行严格评估。同时,借助物联网技术,对食品储存环境、加工设备的运行状态等进行实时监测,实现数据自动采集与传输。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海量的食品安全数据,如食材采购频率、库存变化以及食品检测数据等进行深度挖掘,分析潜在风险,及时消除隐患。

三是进一步促进协同共治。应进一步发挥协同治理的功效,立足区域实情,探索构建 “校园食品安全联合+” 监管机制,将教育、卫健、市场监管、学校及社会组织等纳入治理体系,制定相关工作机制,明确职责,针对不同时间节点开展联合执法检查,畅通意见反馈,形成监管合力;以问题和风险为导向,建立“黑白名单”制度,依据风险等级对不同名单学校实施差异化检查,实现精准监管;将信用惩戒纳入学校食堂从业人员管理,通过多种举措提升从业人员责任意识,建立数据库、明确履职标准并完善惩戒机制,持续保障校园食品安全。

【作者:孙建秋,单位:北京市市场监管发展研究中心】

(原载2025年第5期《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孙建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