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银川花博园基础设施提升改造一期项目顺利通过竣工验收,夜游航线、四大场馆亮化工程等全新亮相,致力于打造城市文旅新地标。此外,银川的“城市会客厅”览山公园山体加固工程进入收官阶段,本月底将以全新面貌亮相。以银川花博园和览山公园为代表的城市公园,要成为银川文旅新地标,硬件设施是基础,功能设计也要同步展开。

观点①

结合城市特点做好精准定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公园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已不再局限于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的空间,同时也承载着城市文化名片的重要作用,最终实现城市景观与文化的双赢。从简单的“绿化”到功能的“叠加”,这一模式不仅打破了传统公园单一功能的局限,还通过生态、文化与社会功能的深度融合,为城市注入新的活力。

说起文化,自然离不开城市的历史文脉,想要将城市公园打造成城市的文化地标,不仅仅需要在公园的风格、外部造型、空间设计上展现出城市文脉的传承和城市特色,更需要结合本地的文化历史,在内涵上构建其独有的文化符号。要利用银川文化特色,打造更多演艺类文化节目,以科技赋能,打造游园景观等,再将这些节目植入到城市公园文旅新地标,打造“一园一面”的效果,避免给游客留下“千园一面”的印象。就比如黄河外滩湿地公园,可以通过科技手段,充分展示“塞上江南” 美景。贺兰山下的公园可以通过演艺表达贺兰山上植被丰富、野生动物活跃的美好场景,充分展现近年来生态环境的治理。

打造文化新地标,必须根植传统、立足当下,尊重城市发展客观规律,协调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坚持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相统一,用心设计、用情建造,真正让城市公园成为城市的文化符号和文化名片。

观点②

打造多维体验场景

城市公园需做好空间规划与功能复合设计,明确空间规划与功能,力求分区精细化,让游客置身其中获得不同观感与收获,才能够让城市文旅地标取得不凡意义。

城市公园已成为一座城市的户外综合体,在空间规划上更应科学合理,功能多样,将文化展示、生态休闲、商业配套配置到位。城市公园生态休闲是基础,银川花博园已经成为城市地标样板,后期需要做的就是维护好湿地、花海等生态景观。览山公园已是银川露天剧场的标志,还需继续完善节目演出,定期举办有质量的演出。儿童游乐场和运动场地等功能是提升互动体验、增加停留时间的有效设置,在满足游客基本需要的同时,适时加入新的体验项目,才能让不同群体有更多获得感。

城市公园需要考虑游客的行动路线,让交通动线更加智能、便捷,在交通动线、慢行系统设计上有效引导。例如公园步行道路、水上航线串联,公园中的亭台休息区的设置,都应不断完善。在人们游玩期间,适时加入新的商业配套功能,会让分布更合理。

城市公园晋升为文旅新地标,需要通过精准定位、创新内容、智慧管理、可持续运营等措施,全方位实现从“绿地”到“地标”的跃升。这一动态过程需多方协同发力,形成长效发展机制。

观点③

构建“可玩、可购、可传播”的文旅生态

让银川花博园和览山公园这两处城市文旅新地标以全新面貌展示全新定位,势必得让其与众不同,在独特性上做文章。在这里除了看看景、拍拍照,还要让游玩变得更好玩、更有“卖点”,叫人更乐意掏腰包。怎么做呢?还是得因地制宜,深度开发文化IP。

花博园有花,但是缺失园艺的充足体验,鲜花和花卉主题文创衍生品不足;览山公园有独一份的夕阳美景、绿茵球场、气势雄浑的罗马柱……

独特、具有吸引力的游玩体验,一定与文化内涵密切关联。花博园夜游航线、览山公园主题演出等,的确是开发文化IP的着力点,关键是独特性怎么呈现。同样玩光影,花博园能否打造独一无二的梦幻花卉之境?览山公园夕阳下的球场上,可不可以有激情的汗水与歌声点燃高台之上的澎湃?动静相宜,才是最好的体验。

构建“可玩、可购、可传播”的文旅生态,要有创新IP衍生品设计、有效的沉浸体验项目。前者要以完善的销售通道为保障,线上线下共同联动;后者要注重跨界合作以保持内容持续迭代,在动与静两个方面增强游客参与感、增加吸引力。

银川市新闻传媒中心评论员 吴戈 周志翔 刘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