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马黎
“爸爸除了书没有别的。爸爸离开两年多,我和先生整理了两年多的书。”

前不久,我收到毛昭晰女儿的信息。
两年前,2023年1月5日,著名史前史学家、全国人大常委、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原浙江省文化厅副厅长兼省文物局局长毛昭晰先生,在杭州去世,享年94岁。
邻居也好,文博战线的年轻人也好,前辈也好,没有人叫他毛局长,都叫他毛老师——他说,我只是一个书生。
3年前,钱江晚报重启《文脉赓续》栏目,我在医院拜访了毛老师。那次,我跟女儿提出,想去家里看看,看看他的书房,翻翻他的笔记。女儿说,进不去。爸爸的书房,他的书,翻页翻好,绝对不能去动。
爸爸去世后,家人把上万册藏书整理了两年,最近决定,把书分批捐到爸爸生前工作的地方,比如浙江图书馆、良渚博物院等等。女儿说,我想来想去,按照爸爸最后的遗愿,要把书放到有需要的地方,放到有人看的地方。
4月8日,良博院的工作人员来家里整理、搬书。良渚博物院二期正在建设中,院里计划为毛老师的书设立专门的陈列书架。
1994年5月28日,良渚文化博物馆对外开放,1995年,毛昭晰把自己珍藏的施昕更的《良渚——杭县第二区黑陶文化遗址初步报告》捐给了博物馆。他是良渚文化博物馆的名誉馆长。10年后,博物馆要建新馆,也就是现在的良渚博物院,2003年,同时启动建筑设计和展陈设计。2006年1月6日,77岁的毛昭晰带队去日本考察了十多个博物馆,列清单,当讲解员,一手包办,尤其看了大量遗址类博物馆。后来良博院第二展厅场景式的复原,直接来自于毛昭晰的构想。

31年后,他的书,回家了。
4月8日,我也到家中探访,发现毛老师没有“书房”,因为每个房间,都堆满了书。
女儿说,这还是理过的,家里除了书,就是书,连坐的地方都没有,他只能坐沙发的一小块。“但他就是开心,看到书就很满足。”



这个“六不”书生,不喝酒,不喝茶,不抽烟,不打牌,不跳舞,不会卡拉OK,出去就是白开水一杯。女儿说,他很少花钱,所有的钱,都用来买书。
有一年,毛昭晰从花园新村搬到了体育场路,体育场路上开了两家书店,一家是晓风书屋。毛老师吃完晚饭常会遛弯到书店,拎着明早的牛奶,面包。只要他有时间,书店一坐两小时常有,和小姜和小朱聊天,天南海北、鸟兽鱼虫,说不完的。姜爱军记得他的第一堂人类学启蒙课,就是坐在书店听毛老师讲马林诺夫斯基,一直讲到家乡的良渚文化。
而另一家书店关门前,毛昭晰把书店里所有的书都买到了家里,车库里也塞满。4月8日这天,我在车库里看到了这些书,女婿已经分门别类,装好箱子,即将移居爸爸记挂的地方。
他爱买书,也爱送书。考古学家方向明读《埃及考古学》刘文鹏先生自序,书中提到“毛昭晰教授每逢访日总是收集有关埃及的日文书籍赠送我,特别是最近,他又送给我上面提到的两部埃及考古学著作”。
这天探访后,我们做了一个短视频,发布在潮新闻、春风悦读spring等平台,没想到刷屏了,勾起了好多读者对爱书人毛老师的各种回忆和感叹。
人们在感叹什么?
历史不断被书写,不断被遗忘,热搜来了又去,绝大多数人事,会在浪潮中消失。有没有东西真正可以留下来,不会散去,不会遗失?我想是有的。
有一天,资深媒体人王群力在小河直街拍照,发了一句话:“这里因为毛昭晰先生的坚持而得以保留。河畔小巷的巷弄肌理沉淀了缓慢的记忆。”这是今天的小河直街、富义仓、胡雪岩故居等等文化史迹“存在”于当下的另一层意义。
1978年,教历史的毛昭晰首先提出,要在杭州大学开设文物及博物馆学专业,他为浙江文博事业发展奠定了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两大基础;主持浙江省文物局工作后不久,他提出在浙江省建立丝绸博物馆、茶叶博物馆等一系列专题博物馆和在市县建立博物馆,为浙江文博事业打下了基础。
看了我们的视频后,考古学家、良渚反山遗址发掘领队王明达先生发来微信:如果没有毛昭晰的坚持,省政府10万(补贴)、国家文物局10万(补贴)就没了,反山发掘怎么进行下去?良渚遗址群的保护还能有今天吗?
这是毛老师的留下来。
去年,浙江一处文保单位的保护范围内出现拆迁问题,一位文保爱好者呼吁写信各处奔跑,他说:“螳臂当车我也要挡一把。”这话让我想起毛老师。
有人说:要是毛老师在就好了。
也是在昨天,一位文博工作者说了同一句话:要是毛老师还在,他会懂得这座山的意义,会为我们呼吁的。
这是毛老师留下来的另一种方式。
当然还有书。

“他从来没想过要给下一代留点什么,但他又给我们留下了那么多书,也就是他留给我们的所有财富。”女儿简单的话,已是答案。
人与书的关系从来不是单向的占有。书延续了人的生命,超越了物质存在的价值传递。个体生命有限,但知识的分享和传承,可以突破这一限制,使人的精神遗产得以永存。这是一种对抗遗忘的方式,也是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基础。
4月19日,第13届“潮新闻X浙江新华”春风悦读榜颁奖盛典,将在杭州国家版本馆举行。连续13年,“春风”为读者、作家与思想者搭建的悦读桥梁,也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活动形式,它的背后,便是无数像毛老师这样的读书人。
毛昭晰用书构建个人的精神宇宙,他留下的精神根系,如今化作一片沃土,将滋养后来者的探索。而“春风悦读”以书为经纬,让个体的微光汇聚成照亮时代的星河,构成一座城市的文化年轮。
2020年,中央宣传部印发《关于促进全民阅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到2025年,通过大力推动全民阅读工作,让全民阅读理念更加深入人心。而今年,持续深化“八项工程”、更好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加快建设高水平文化强省动员部署会暨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七方面重点工作中提到,“大力建设书香浙江”。
文化传承不是单向的传递,而是一场永不停息的接续——就像春风从不曾真正离去,它只是在寒冬中蛰伏,等待以新的形式唤醒大地。
在这个意义上,毛昭晰的藏书与“春风”的灯火,都是同一条文化河流的注脚。当书籍从一个人的书房走向无数人的心房,当个体的阅读成为集体的记忆,我们明白了,春风,从来不是某个季节的风,是文明在时间长河中生生不息的根系。
而毛老师这样的普通读书人,便是每个春天的播种者。
留下来,无论以何种形式。这是生命的价值。
“转载请注明出处”